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准则执行之前,我国的许多企业通过选择资产减值政策来操纵利润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针对这一现象,二零零六年我国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指出针对特定的资产项目,在过去期间已经确认的减值准备在本期不能再转回。但企业通过选择具体的资产减值项目实现盈余管理动机的偏好如何?新准则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是否起到了抑制作用,能否改善我国财务信息不够客观不够公允的现状?今后应该继续怎样修正企业资产减值政策?对类似热点课题的思考促成了本文的写作。本文在对资产具体区分了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的基础上,借鉴了特定应计项目模型对企业通过选择资产减值政策实现盈余管理目的的可能性进行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着重探讨了上市公司在选择资产减值项目时的倾向性和偏好,以及新会计准则执行前后企业通过运用各个具体资产减值项目实现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简要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框架。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介绍了国内和国外学者在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这方面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并对此作出了简单的总结。第三部分是对我国旧准则下资产减值政策的研究,主要研究探讨了旧资产减值政策存在的利润操纵的空间。第四部分是新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对我国新准则下资产减值政策的研究,主要研究探讨了新准则从理论上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以及从理论来看新准则的不足之处。第五部分是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上市公司选择各个资产减值项目时的倾向性,以及新准则执行前后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第六部分是研究成果,政策建议和不足之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具体区分了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减值准备,并运用特定应计项目模型来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新准则执行前后企业利用这二者实现盈余管理目的的可能性。此外,本文还通过统计研究发现了企业在具体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时的偏好性。本文的研究发现:1.企业在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时对应收帐款和存货有较大偏好,第三名是固定资产,其他各项资产的减值使用的频率较少,金额也较小。2.在我国新准则执行前,企业选择非流动性资产减值达到盈余管理目的的机率较大,而选择流动性资产减值的机率较小。3.在我国新准则执行后,企业选择流动性资产减值实现盈余管理目的的机率较大,而选择非流动性资产减值的机率较小。本文的不足之处:1.随机选取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数据代表全行业的资产减值情况,具有一定的主观性。2.将06年的数据代表新准则实施前,08年的数据代表新准则实施后,具有一定的主观性。3.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资产减值数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