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舆情主要是指社会民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事项)或自己关心的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体性态度、意见和要求的总和及其表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要“建设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这显示出党和国家对舆情及舆情研究的高度重视和一定的期望,也明确了舆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2003“非典”事件以来,舆情逐渐成为各级政策决策者重要的决策依据,在教育领域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决策过程中对公众意见的吸纳成为我国教育政策关注教育舆情的典范。《纲要》也分别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方面肯定了公众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其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是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网络平台上各个相关主体的话语形态,已成为教育政策制订、执行与评估的重要依据。本文拟通过研究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舆情信息在不同载体上的分布情况,获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舆情的整体特征,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设定,其中包括对“舆情”“教育舆情”“网络舆情”“中介性事件”“话语权”“布局调整”等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为了保证政策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也便于观测和研究确定了研究的具体时间节点为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31日,借助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新浪网、搜狐网、人民网等门户网站的教育频道进行网络教育舆情的搜集和分析。第二部分通过对几大门户网站中教育频道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撤并”这一中介性事件的网络教育舆情的搜集和整理,获取不同利益相关主体的观点、态度和想法。第三部分从获取的有效舆情信息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媒体中相关利益群体的网络教育舆情分布存在差异,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的话语占据主导位置,农村群体缺乏相应的话语权。第四部分针对以上现象提出自己的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具体为重视网络教育舆情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和发展网络教育舆情,关注农村群体的声音。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不断完善过程中,注重后续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