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犬H9N2和类禽型H1N1猪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及对小鼠致病性的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mon521mu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9N2亚型和H1N1亚型流感病毒是流感大家庭里面两个重要的病原,它们都在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基因组包括八个分节段的基因片段,共编码约11种蛋白。H9N2亚型流感病毒于1966年首次在意大利分离到,H1N1亚型流感最先于1918年在美国报道,目前的研究表明两种流感病毒都能够突破种间障碍感染猪、雪貂等动物,但还没有在犬身上分离到H9N2亚型流感病毒的报道,对广西H1N1流感病毒致病性的研究也很少,因此开展对H9N2和H1N1亚型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遗传演化分析和致病性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采白广西各地市的588份宠物犬棉拭子样品和1038份发病猪肺组织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将采集到的样品接种10日龄SPF鸡胚后收取尿囊液,结果从犬棉拭子中共分离到13株H9N2亚型流感病毒,而从猪肺组织中共分离到14株类禽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序列分析表明,13株H9N2亚型流感病毒与近年来广西分离株A/equine/Guangxi/3/2011氨基酸同源性在99.0%以上,内部基因进化关系与2013年暴发的人H7N9很近,且8个基因片段来自于五个经典的毒株,组成了一个新的基因型U;14株类禽型H1N1猪流感病毒中,2013年早期分离株的8个基因片段全部来自Avian-like亚系,随后3、4月份分离株中7号和8号有一个基因片段来源于2009甲型流感,S2分离株中有两个片段来自甲流,32号片段有三个片段来自甲流,而2013年5月底和2014年3月分离的六株病毒中6个片段来自甲流,病毒的基因中来源于2009甲型流感的趋势不断增加。G2、 G14、G21、G30、S2、32、7和8号毒株PB2氨基酸701位发生了天冬氨酸到天冬酰胺的突变,说明了毒株正逐渐适应人源。13株从犬棉拭子中分离到的病毒经鸡胚培养,测定每毫升病毒所含EID50为106.67~108.33;从发病猪组织分离到的H1N1猪流感病毒经MDCK细胞培养,测定每毫升TCID50值为106~108.33。以106 EID50或TCID50的病毒液滴鼻攻毒BALB/c小鼠,结果发现从健康宠物犬分离到的H9N2亚型的流感病毒不能感染小鼠,而从感冒犬分离到的病毒能够在小鼠体内复制,且能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不引起小鼠死亡;类禽型H1N1猪流感病毒均能够在小鼠体内复制,其中6号毒株毒力最强,感染小鼠后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体重迅速下降,在一周内全部死亡,而且在肺、鼻甲骨、脾、肾等组织器官内均能检测到病毒滴度,说明病毒已经呈现全身感染;8号毒株毒力最弱,感染小鼠只引起轻微临床症状,而后迅速恢复正常,且只能在肺脏内检测到病毒滴度1040±0.33TCID50/mL。为了研究H9N2毒株和H1N1毒株的致病性,还做了H9N2毒株和H1N1两个亚型的毒株的传代实验,结果病毒在哺乳动物体内连续传代之后,其毒力会增强,而本研究中引起其毒力增强的氨基酸位点变化在H9N2中推测是PB2的611位和PA623位,H1N1传代四次后与亲本毒株比较有17个氨基酸位点改变,分析这些位点,引起H1N1氨基酸位点可能是PA基因的357位L→T的突变。类禽型H1N1猪流感病毒7号和B2号毒株攻毒后第七天小鼠体重恢复,第十天能造成再次体重下降,说明能够造成小鼠二次感染,其免疫原性差。本研究对广西犬中H9N2亚型和猪群中类禽型H1N1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遗传演化及致病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广西的犬只中普遍有H9N2亚型流感病毒感染,H9N2亚型流感病毒宿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广西猪群中类禽型H1N1猪流感病毒也普遍存在,且氨基酸位点的改变能够影响病毒的致病性。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流感病毒致病机理和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
其他文献
介绍了高密度沉淀池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其作为火力发电厂原水预处理设施的优点,并将其与传统原水预处理设施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高密度沉淀池对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
当前中专学校教学水平不高、教育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落后单一、教学硬件不足、教学内容陈旧、重点不突出、理论实践结合不上,这些内在的缺点才是中专学校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