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野生蕉资源调查、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chengcf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是世界香蕉的起源地之一,有丰富的野生蕉类资源。开展广西野生蕉调查、收集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为地方香蕉抗性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优异基因性状。本研究在野外调查广西野生蕉资源分布及其生存现状,完善种质资源详细资料、采集样本、建立资源保存圃的基础上,运用形态学鉴定、染色体核型分析、ISSR分子标记的方法研究广西野生蕉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的主要结果有:   1、通过野外调查,共收集野生蕉类资源43份,结果发现:在北纬20°54-26°23的范围内,广西各个地市都有野生蕉分布区,其中博白县的六万大山山脉和百色市的右江区有约20亩的中等群落存在,全州县的野生蕉及其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采用由Simmonds提出,于1996年经过INIBAP修改补充的野生蕉分类标准。鉴定18份广西野生蕉归属于3个组:龙州野蕉2号为M.coccinea种,属美蕉组(Callimusa);全州野蕉和融水野蕉为M.peekelii种,属澳蕉组(Australimusa);凭祥野蕉和靖西野蕉为M.acuminata subsp malaccensis种,百色野蕉为M.schizocarpa种,防城野蕉、梧州野蕉、宾阳野蕉、天峨野蕉、博白野蕉、灵川野蕉、东兰野蕉、桂平野蕉、金秀野蕉、龙州野蕉1号、资源野蕉、浦北野蕉为M.itinerans种,属真芭蕉组(Musa)。   3、参照李懋学(1991)标准,确定广西野生蕉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分为2n=2x=20和2n=2x=22两种类型。染色体由正中部着丝点(M)、亚中部着丝点(m)和近中部着丝点(sm)染色体组成。野生蕉核型为1A和2A对称类型。   4、利用ISSR标记将广西蕉类资源分为五大类群:Ⅰ:龙州野蕉2号:Ⅱ:尖叶蕉(AA)群、巴西蕉、红蕉、那龙蕉和灵川蕉两份地方品种;Ⅲ:大蕉群、凭祥野蕉、靖西野蕉、灵川野蕉;Ⅳ:(粉蕉)群广粉一号、贡蕉和部分广西野蕉、地方品种共40份种质材料。Ⅴ:鸡蕉群,包括20份广西野蕉和部分地方品种。所有种质相似性系数在0.57~0.89之间,说明了广西蕉类资源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5、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6个广西野生蕉居群间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广西野生蕉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
其他文献
模式植物研究发现GLB1编码非共生血红蛋白,该蛋白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因为和氧的亲和力强,所以可能起到清除氧的作用。(2)通过与黄素蛋白(类似于细菌和酵母体内的黄素
选育全雌或强雌性黄瓜品种是黄瓜育种主要工作目标之一。黄瓜雌花节位出现早、数量多、分布均,是黄瓜早熟、高产、稳产的基础。目前,已明确黄瓜的性别分化除受主控基因影响外
本试验采用VC、VB、VB6、VPP四种维生素作为外源物质,研究其对盐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及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作用。通过种子萌发试验确定了四种维生素对盐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