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镜场和CPC及屋顶CPV设计研究

来源 :河海大学 | 被引量 : 31次 | 上传用户:fro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能发电是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国外关于太阳能发电的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并已取得了很多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而我国在太阳能发电领域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还很少见。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太阳能发电领域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1.在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定日镜场设计方面,本文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提出了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定日镜场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 (2)基于几何光学理论,建立了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定日镜及镜场的效率计算模型。 (3)导出了定日镜反射辐射量与其在镜场中位置之间的关系。 (4)确定了太阳能热发电站设计容量与集热器相对于定日镜中心点高度的关系。 (5)确定了镜场中第一排定日镜相对于接收塔的最佳距离。 (6)提出了圆弧交错排列的镜场设计方法,并证明这种镜场设计方法实用性较强,是一种简单且行之有效的镜场设计方法。 2.在空腔式集热器的进口聚光器(CPC)研究方面,导出了空腔式集热器CPC的表面形线方程,并探讨了CPC接收角的合理取值。 3.在聚光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研究方面,本文取得了以下成果: (1)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聚光光伏发电形式—“屋顶CPV系统”,并对这种发电系统进行了数学建模。该系统装置能够很好地使聚光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相结合,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 (2)求出了光伏电池板的运动轨迹以及其倾角的变化规律,从数学的角度证明了这种“屋顶CPV系统”方案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作为神经系统中一类重要的神经递质,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邻苯二甲醛(OPA)和9-芴甲氧羰基(FMOC)联合衍生,C18(Hypersil AA-ODS2.1×200mm,5μm)为色谱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严酷环境下水泥基材料的耐久性问题直接关系着高原地区工程建设的使用寿命、质量安全和建设成本。本文从微观尺度开展研究,利用压汞法、电镜扫描等试验手段研究纳米Ca C03掺入到混凝土内部后微小孔隙结构的尺度与分布等特性,并模拟青藏地区不同的养护条件,通过检测水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冻强度、抗冲磨强度等指标综合评价其耐久性,同时引进纳米级渗透材料,即对混凝土表面外喷涂,在其理论研究基础上
通过在杆状病毒基因组中对基因进行缺失构建基因缺失突变体病毒是研究基因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传统的杆状病毒基因缺失方法以在昆虫细胞宿主内同源重组方式为主,通过构建含同
我国江河大多泥沙量大,所建水库淤积严重,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库容损失影响水库效益的发挥;淤积上延影响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库变动回水区的冲淤对航运带来不利影响;坝前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