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社会环境的变迁、流行文化的冲击、商业利益的诱导等等外部因素的强大影响,我国地方剧种的生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出现,为戏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政府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内容之一,它所具有的重要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保护工作的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2008年,浙江余姚的地方剧种——姚剧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姚剧的生存现状和传承态势良好,这与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有许多经验是值得其他地方剧种借鉴的。地方剧种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政府主导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体制上机制上都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政府在地方剧种的传承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地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员的地方剧种的保护价值和保护模式入手,分析了目前各地方剧种普遍面临的资金短缺、市场萎缩、人才匮乏和剧种同化等生存困境。通过个案分析法,选取浙江姚剧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姚剧二百多年曲折的发展历程,从中归纳出当地政府在主导剧团改革、扶持精品创作、助力开拓市场、重视人才培养、注重传承发展等方面扶持剧种发展的经验。重点探讨了政府在地方剧种传承和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政府作为法律法规制定者和执行者、社会协调者、职能整合者、资金支持者发挥着积极作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公共品性质,以及地方剧种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群众精神生活品质、树立地方文化形象等方面的重要性决定着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姚剧市场状况开展了面向观众的社会调查,从中看到政府在推动地方剧种传承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不到位、行为偏差、保障不力三方面的问题,包括重申报轻保护、片面认识精品含义、剧团管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和人员配备不齐等。政府对剧团的扶持应坚持不包养也不弃养的原则,从科学管理剧团、政策资金扶持、市场培育、宣传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宏观指导,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等条件成熟了再把剧团推向市场,从而真正实现地方剧种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