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SAP)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儿近期预后。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我院213例住院SA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3例SAP患儿中6个月~1岁109例(51.2%),男女比率为2.7:1,冬春季发病达158例(74.2%)。213例均有发热,体温在39.1~41.0℃者172例(80.8%),热程>2周者161例(75.6%)。发病早期咳嗽205例(96.2%),喘息120例(56.3%),肺部同时出现湿啰音及哮鸣音139例(65.3%)。肺部影像学,发病早期63例(92.6%)间质改变;极期80例(54.4%)节段性实变,33例(22.4%)伴胸腔积液,25例(17.0%)伴胸膜改变;恢复期50例(68.5%)实变较前吸收。213例均有并发症,175例(82.2%)合并呼吸衰竭,10例(4.7%)伴ARDS,肺外并发症中主要为循环系统疾病(64.3%)和消化系统疾病(44.1%),以心肌炎和腹泻最多见。年龄、ARDS、2种以上并发症对治疗效果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SAP发热时间长,临床表现重,多系统并发发生率高,临床疑诊SAP时应尽早完善病原学及胸部影像学检查,早诊断,早治疗。目的研究特应性体质与儿童哮喘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7月~2012年9月本院哮喘专科就诊的625例哮喘患儿进行调查,并行SPT检测,根据患儿SPT结果分为特应性(A组)和非特应性(B组)两组,比较两组哮喘患儿在起病年龄、诱发因素、个人过敏性疾病、家族特应性疾病史及肺功能等的差异。观察A、B两组中各50例按照GINA推荐的治疗方案治疗前后ACT的变化。结果(1)A组男性184例(65%),与B组194例(56.7%)比较,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平均起病年龄为(3±0.2,3±7.3),起病年龄中位数为(3岁1个月,3岁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哮喘诱因中最重要的是上呼吸道感染(69.6%),A、B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过敏因素、气候变化及运动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中各种过敏性疾病发生率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IgE平均为(723±512.2)IU/L,与B组(562±501.1)I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组患儿有特应性疾病家族史为76例(26.9%),与B组44例(1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系与父系亲属患病率分别为(59.2%、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A组患儿FVC、FEV1为(90±19,81±20),与B组(82±12,75±2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吸入沙丁胺醇后15分钟FEV1上升百分比(16.7±0.012)与B组(16.7±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功能损害程度上A、B两组中度损害发生率分别为(4.9%、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A组治疗后ACT平均值为(23.3±1.5)分,与B组(21.1±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后ACT平均提高8.4分,B组5.9分。结论特应性哮喘患儿在临床上常起病较早;过敏因素、气候变化及运动在哮喘诱因中占重要地位;它常常合并过敏性鼻炎、湿疹,血清总IgE值明显增高;家族成员中常有特应性疾病患者,且母系亲属发生率高;缓解期肺功能的损害较轻;对治疗的敏感性高于非特应性哮喘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