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高致残性疾病,也是临床疑难病症之一,其治疗困难,方法不一。目前大量研究发现嗅鞘细胞(olfactory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和神经功能修复,被认为是治疗脊髓损伤最有前景的细胞之一。前期实验研究已证实嗅鞘细胞静脉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有较好的疗效,与局部移植疗效相似。本实验拟通过嗅鞘细胞静脉移植治疗急慢性SCI,研究OECs静脉移植剂量与其疗效的关系,以及其治疗陈旧性脊髓损伤的疗效,为临床应用嗅鞘细胞静脉移植治疗急性和陈旧性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不同剂量嗅鞘细胞静脉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和探讨嗅鞘细胞静脉移植剂量与其治疗急性SCI的疗效的关系,探求较佳的静脉移植剂量。方法:1.嗅鞘细胞的原代培养、纯化与鉴定、细胞标记和计数:根据改良Nash差速贴壁法和Ara-c抑制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嗅鞘细胞的原代培养和纯化,并应用NGFRp75和GFAP鉴定OECs。消化收集细胞并用双苯亚甲胺标记细胞核,计数板计数备移植用。2.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分组:制备wistar大鼠T10左侧脊髓半切损伤模型,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嗅鞘细胞大剂量静脉移植组(A组)、嗅鞘细胞中剂量静脉移植组(B组)、嗅鞘细胞小剂量静脉移植组(C组)、D/F12细胞培养液移植组(D组)、空白对照组(E组)。3.神经功能评价:分别于术后第1d、1w、2w、3w、4w、6w、8w、10w,通过联合行为学评分(CBS评分法),对每组大鼠分别进行后肢的运动、感觉功能评分,评价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别于术后4周、10周,于各组随机抽取2只大鼠进行脊髓组织取材、切片,通过HE染色、嗜银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区域瘢痕增生以及神经纤维轴突再生情况并记录,比较各组神经纤维轴突再生数量、形态以及跨越损伤部位的情况,通过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p75)免疫组化染色检测OECs在SCI区域的存活、分布情况。结果:CBS评分显示A组、B组从第2周开始在每个时间段与C组、D组、E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B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D组、E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D组、E组之间差异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均数差别较小。镜下观察:A组、B组在脊髓损伤部位有较多神经纤维轴突再生,并且部分再生轴突能够通过损伤部位的瘢痕组织;C组、D组、E组仅有极少量神经纤维轴突再生,但未发现有再生轴突通过瘢痕组织。A组、B组与C组、D组、E组有明显差别,D组、E组差别不大,A组、B组差别不大。A、B两组脊髓修复明显好于C、D、E组,C组好于D、E组。结论:OECs静脉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有一定的疗效,并且疗效与移植的细胞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向关系。OECs静脉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较佳的移植剂量为2×106。第二部分嗅鞘细胞静脉移植治疗陈旧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嗅鞘细胞静脉移植治疗陈旧性脊髓损伤的可行性以及疗效方法:制备wistar大鼠T10左侧脊髓半切损伤模型(不做任何处理,自行恢复1月),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变缓慢,进入平台期,并通过CBS评分法,每只大鼠的评分在47分左右,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嗅鞘细胞静脉移植组(F组)、D/F12细胞培养液静脉移植组(G组)、空白对照组(H组)。通过CBS评分法定期对大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通过组织形态学观察脊髓损伤部位组织的修复情况。结果:CBS评分显示:从第2周开始在每个时间段F组与G组、H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G、H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镜下观察可见:F组与G组、H组有明显差别,F组瘢痕组织小于G组和H组,可见神经纤维轴突再生,脊髓修复明显优于G组、H组,G、H组无明显差别。结论:嗅鞘细胞静脉移植对陈旧性脊髓损伤修复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