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乙型肝炎依然是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虽然乙肝疫苗、核酸类似物以及干扰素等抗乙肝药物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常规药物毒副作用较高,停药易复发,特效药价格高昂,以及耐药性等问题,致使乙肝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开发理想的高效低毒的抗乙肝药物尤为重要。海洋天然产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已成为新的药物来源。本研究聚焦于一种在闽南地区民间有防治乙肝功效的海螺——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TCK),按照临床前新药研发标准和要求,对其全面系统地开展成分分析、分离、鉴定和体外、体内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籍以获得准确的科学答案。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初始工作上,首先将TCK乙醇提取物浸膏经不同溶剂萃取,获得5个粗分组分。通过一系列分离手段,最终分离出化合物51个。结合Hep G2.2.15细胞系活性追踪和初筛,8个化合物均可显著性抑制细胞上清液中s抗原(HBs Ag)、e抗原(HBe Ag)和HBV DNA的水平。其中D-8和D-9综合评价最佳;D-10在安全浓度范围内效果仅次于D-8;P-3和P-7虽然活性最强,但细胞毒性较大,有潜在抗癌细胞活性;P-12和P-13活性弱于前者,但安全性最高。值得关注的是高效低毒的D-8,乃首个证明有抗HBV活性的过氧甾醇,D-9为首个证明拥有抗HBV活性的多羟基甾醇。本研究中水提取物以疣荔枝螺多糖为切入点,将TCK水提取物经特定工艺得到疣荔枝螺粗多糖(TCKP),除杂纯化后得到精制总多糖TCKP1(M>10 k D),研究发现其具有较好的体外抗HBV活性。为探究TCKP1的组成成分,采用HPLC法分析其单糖组成。随后采用DEAE52和Sephadex G-100色谱柱分别对TCKP1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单一多糖TCKP111。体内试验选用HBV转基因小鼠(HBV-Tg)为动物模型,以血清中HBs Ag、HBe Ag、HBV DNA和转氨酶ALT、AST的水平,肝脏组织HBs Ag、HBe Ag、HBV DNA和RNA水平,并结合肝脏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评估指标。实验小鼠经腹腔注射给药28天后处死,供进一步药效学、病理学分析评估。经动物预实验初步筛选,鉴定出2个高效抗HBV活性成分:D-9和TCKP1。故在正式动物实验中,将D-9分为10,15,20 mg/kg*d低、中、高剂量组,TCKP1分为50,100,200 mg/kg*d低、中、高剂量组,并以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AF)10 mg/kg*d为阳性对照组,溶媒为阴性对照组,每日腹腔注射给药一次,连续给药28天。结果表明,与溶媒组相比,所有治疗组上述各标志物均显著性降低(P<0.01),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研究数据进一步揭示:虽然D-9和多糖TCKP1各剂量组对HBV DNA抑制作用均弱于TAF,但值得注意的是,D-9低剂量对血清AST、ALT,以及肝组织中HBs Ag、HBe Ag和RNA的抑制效果与同剂量的TAF相当,高剂量(20 mg/kg*d)对血清AST、ALT,以及肝组织中HBs Ag、HBe Ag和RNA的抑制率明显优于TAF;TCKP1低剂量(50 mg/kg*d)对血清AST、ALT,肝组织中HBs Ag、HBe Ag,以及RNA的抑制效果与TAF相当,高剂量(200 mg/kg*d)则对血清AST、ALT,血清和肝组织中HBs Ag、HBe Ag,以及RNA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阳性对照TAF。结论:TCK含有多种抗HBV活性成分,已鉴定出8种化合物和一种多糖组分TCKP1均有显著的体外抗HBV活性,其中多个化合物,如D-8,D-9,D-10和P-7等,效果均优于3TC阳性对照组。HBV转基因小鼠体内实验结果证明D-9和TCKP1均可显著降低转基因小鼠血清和肝组织HBV DNA、抗原和转氨酶水平。研究数据进一步揭示:D-9高剂量组对小鼠血清AST、ALT,以及肝脏HBs Ag、HBe Ag、RNA的抑制率明显优于TAF。TCKP1高剂量组对血清和肝组织HBs Ag、HBe Ag、AST、ALT以及RNA的抑制效果也明显优于TAF阳性对照组。令人鼓舞的是,D-9与TAF在同等剂量(10 mg/kg*d)下,对血清AST、ALT及肝组织中抗原和HBV RNA的抑制作用与TAF相当;TCKP1在低剂量(50 mg/kg*d)下,对血清转氨酶、肝组织中抗原,以及HBV RNA的抑制作用与TAF阳性对照组(10 mg/kg*d)相当。综上所述,D-9和TCKP1拥有作为抗乙肝病毒药物的巨大潜能。本研究拓展了抗乙肝天然药物的来源,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非核苷类抗乙肝药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