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诱导裂纹闭合抗疲劳效应的有限元模拟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tytytytytytytyty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合物诱导裂纹闭合抗疲劳效应止裂技术是在裂纹中人工注入聚合物,待其固化后形成楔块,诱发裂纹闭合效应,从而降低应力强度因子幅来实现裂纹的疲劳止裂的方法。大连理工大学化机系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石化科技创新基金等支持下对这种止裂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国际上单秋成等课题组也对此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试验研究表明:聚合物诱导裂纹闭合抗疲劳效应止裂技术能够有效地阻滞穿透裂纹和表面裂纹在疲劳载荷下的裂纹扩展,甚至保持裂纹不扩展,是简便有效的疲劳止裂技术。学者对此技术中楔块与裂纹面力学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借助ANSYS通用有限元软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有限元研究,主要工作及结果包括: (1)利用Plane82单元建立了楔块与单边穿透裂2D接触模型。采用罚函数法求解了接触模型。计算时发现载荷加载缓慢,模型更易收敛。在保证程序收敛情况下接触刚度越大越接近正确值,最后选取3。利用1/4位移奇异单元可以较好的处理裂纹尖端力学特性,得到与理论值相对误差小于1%的应力强度因子(SIF)值。计算楔块存在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幅,与周明绪模型进行对比,平均误差约为3.8%,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及指导工程实践的可用性。 (2)确定了半椭圆表面裂纹有限元建立方法,选择SOLID45和SOLID95单元借助ADPL语言建立了裂纹—楔块接触3D模型。计算不同裂纹长度下的SIF,与Newman—Raju公式计算值比较,在a向尺寸小于0.8板厚时符合较好。计算了楔块存在下表面裂纹有效应力强度因子幅,与银建中提出模型计算相比,平均相对误差约为4.2%。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及指导工程实践的可用性。 (3)确定了加楔载荷(Riw)比及楔块材质是影响止裂效果的关键因素。Riw为0.8时,有效SIF幅为5.5-6.8 MPa·√m,非常接近裂纹扩展门槛值;Riw为0.9时有效SIF幅约为3.8MPa·√m,低于门槛值,推荐工程使用0.9加楔载荷比。楔块弹性模量越大,止裂效果越明显。 (4)楔块与裂纹面之间的作用力分布不均匀,单边穿透裂纹嘴部接触压力约为108MPa逐渐递减到裂纹尖端部位的30MPa。对于半椭圆表面裂纹,a向接触力的作用力情况大于c向接触力,对于弯曲试件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从裂纹嘴部到裂纹尖端,楔块与裂纹面亦逐渐减小。通过计算发现,靠近裂纹尖端裂纹面内楔块作用虽比机械缺口处小,但其作用不能忽视,加楔时应该形成靠近裂纹尖端的楔块。 (5)比较了裂纹扩展有限元实现方法,认为Jiang Yanyao损伤模型可以实现。
其他文献
煤气化是煤基替代燃料、煤基化学品、IGCC发电、多联产系统、煤制氢等工业过程的主要单元工艺。“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设立“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示范工程”重大项目,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来关注食品的品质和身体健康。而食品抗菌包装是一种可以有效地抑制食品表面微生物的生长,延长食品的货架期的包装系统。水产品富含丰富的营养,极易发生腐败变
R404A/CO_2复叠式制冷系统能够提供-40℃的低温来冷冻冷藏食品,不仅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而且环保节能。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R404A/CO_2复叠式制冷系统性能进行研究。首先介绍近年来复叠式制冷循环系统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以自然工质CO_2为低温级制冷系统的制冷剂,高温级分别以NH3、R290、R134A、R404A等为制冷剂的复叠式制冷系统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以CO_2
Hall推力器具有高效率、高比冲以及高可靠性等优点,自从1970年成功研制以来,已经广泛用于各种实际飞行任务中,成为世界各航天大国电推进装置研究中的热点。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
扩散层作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燃料电池内部水平衡有着极大的影响,在电流密度较大的情况下,电池反应将产生大量的水,若液态水不能及时经由扩散层从电池中排出,则将阻塞反应气体流道,造成催化剂层水淹,使电池性能急速下降。由于实际电池中有化学反应发生,传热传质复杂,因此,本文将碳纸扩散层从电池单体中独立出来,仅对液态水在碳纸多孔介质中的传输进行了可视化的实验研究,同时将三种流场板对排水性
西藏开菲尔粒(TKGs),俗称“西藏灵菇”,主要是由多种乳酸菌,酵母菌共生在一起形成的复杂共生体。本文应用解剖显微镜、扫描电镜、克隆文库、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荧光实时定量PCR(qPC
发动机在作为发电机组、农林机械及其他场合的动力装置时都需要进行速度调节,以便在负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转速基本不变。目前,发电机组上发动机的速度控制系统多采用的
优化叶轮机械的气动性能,实现高负荷高效率的叶轮机械是全世界共同致力的研究工程,对于关系着经济和社会的动力和基础的能源有效利用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多年来各国学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