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语·湘西魂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UOQIANG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沈从文在昆明时期创作的思辨散文为研究对象,它包括《烛虚》、《生命》、《潜渊》《长庚》、《水云》、《绿魇》、《白魇》、等思辨性散文,主要从历史背景、家庭背景、文学论争等方面来透视沈从文在昆明时期的孤独以及文学选择的无奈,进而把握沈从文在昆明时期的思想动态、创作意图和作品意蕴,企图还原昆明时期的沈从文。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从这些思辨散文的创作背景来分析沈从文独语的缘由;共分为二节,第一节主要分析沈从文在昆明时期的社会境遇,也就是展现他在昆明独语的外源性因素,在昆明,沈从文承受着来自左右文学阵营的夹击。第二节主要阐述沈从文的个体境遇,包括他的家庭婚姻、自身的文化承传、知识储备以及性格特征,这些因素是形成沈从文独语的内源性因素。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本章主要论述沈从文在独语之境中只能选择与自然为邻,并在对美的追寻和颜色的断想中实现了自我超越,透露了自己的情感历险;本章分为二节,第一节阐述了沈从文首先从揭示社会的丑开始——批判女子教育,然后延伸到对上层阶级乃至整个民族腐烂的批判,而这些批判都是基于独语之境中,基于自然美和人美的对比中进行的,整个追寻美的历程是一种回归,从描绘自然美到他美,最终实现了自美。第二节分析了沈从文在《水云》、《绿魇》等散文,从中解读出沈从文的情感出位,沈从文把自己的情感以及对强盛生命力的渴求寄寓在各种颜色中,企图见出民族重造的力量和实践者。第三章主要论述沈从文魂牵湘西却又不知灵魂真正的归宿。本章也分为二节,第一节主要阐述沈从文身上的湘西情结,从他的作品所透露的意蕴以及本身的文化承传来论述沈从文对湘西的依恋;第二节主要论述沈从文为什么是一个精神上的漂泊者?旧的自我已经破碎了,新的自我又在重造中.灵魂归往何处?在虚空中?总之,昆明时期的沈从文在独语之境中,对社会,对自身乃至民族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内心里既有自信又有挣扎痛苦,还有情感的纠结,这一切又表现了昆明时期的沈从文重造的焦虑和迷茫。
其他文献
《新潮》是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的学生编辑出版的刊物,出版时间从1919年1月持续到1922年3月,一共三卷十二期。它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支持下与《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一起
本文分析了农户认知对农户参与确权行为及农地制度变迁的作用机制,并应用5省农地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农地确权中的农户认知可具体显化为农户对农地政策的理解
本文以白居易中隐文学为研究对象,侧重探讨的思想内核及其艺术特征。全文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中隐文学的界定及其文学史溯源,着重分析中隐文学提出的原因和概念的界
在当代文坛上刘恒是一位全心致力于人性开掘的作家,在他的《苍河白日梦》中虚拟了一个似实而虚的具象的日常生活场景,来借以表达抽象的人类性和普遍性,把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
承龄(公元1814年——1865年),字子久,又字叔度,号尊生,又号藏庵,别号净业渔人,裕瑚鲁氏,吉林人,满洲镶黄旗人,累官至贵州按察使、布政使。喜吟咏,著有《大小雅堂诗集》四卷及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一种源于客观事物,从具体形象中出来,形成之后又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存在。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对诗人情志的表达和读者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手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因学习地点不受限制、手机携带方便、师生互动方便等优点,成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但同时,由于手机硬件的特
自古以来关于唐诗的研究极盛,但研究者多着眼于抒情诗。历来学界认为:中国诗歌传统的主流在于抒情。然而,唐代叙事诗已经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显著成绩。中唐,则是唐代文人叙事诗
毛诗与三家诗不同,在汉代以前即在民间流传,在汉代始出,与三家诗同场竞技。由于其说诗的特点和特殊的经历,使得其内容既有源自先秦时期的解诗内容,也有在汉代特定情况下的改
培养幼儿简单的阅读能力,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广大的幼教工作者做出了很多的探索。本文作者以其独特的见解,提出了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