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颌骨囊性病变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工作中较常见的一类疾病,是指颌骨囊肿及表现为囊性病损影像的肿瘤。此类疾病可引起上下颌骨的破坏,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的局限性,导致术前准备和手术方案的制定对临床医生造成极大的困扰。而CBCT较传统影像检查能获得更准确的图像信息。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临床实际中颌骨囊性病变的CBCT影像数据的分析,探讨CBCT在颌骨囊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6例颌骨囊性病变病例及其CBCT影像资料,应用CBCT三维影像重建技术,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测量囊性病变直径线,通过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以评价其测量准确性。并对测量得到的数据和患者术前症状及术后并发症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进行评价。结果56例研究对象中,女性27例,男性29例,年龄16至61岁,平均35岁。位于下颌骨的37例,上颌骨的19例。术后结合临床及病理诊断,鼻腭囊肿4例,根尖周囊肿19例,含牙囊肿18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15例。根据影像学得到的诊断与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一致。21例囊肿内含牙或牙胚,23例伴有牙根吸收,45例病变累及下颌神经管、上颌窦、鼻底等颌骨内重要结构。CBCT测量值和术中的测量结果表明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有术前肿胀及疼痛的7人,术后出现并发症如术后感染、瘘管、局部感觉异常的9人。囊性病变的大小与术前症状的有无之间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术后并发症的存在与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出现给对于口腔颌面放射学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它颠覆性地破除了以往口腔颌面放射学设备只可提供二维图像的局限性,可以显示颌骨缺损的三维信息,为颌面部骨缺损性病变的诊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目前口腔颌面锥形束CT已开始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对于以颌骨骨缺损为特点的病变,CBCT可以清楚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病变和周围解剖结构如上颌窦、切牙管、下颌神经管的关系,尤其对显示病变内部的骨质改变及颌骨的颊舌向膨胀或破坏情况,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设计和术后随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