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形束CT在颌骨囊性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dianjusd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颌骨囊性病变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工作中较常见的一类疾病,是指颌骨囊肿及表现为囊性病损影像的肿瘤。此类疾病可引起上下颌骨的破坏,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的局限性,导致术前准备和手术方案的制定对临床医生造成极大的困扰。而CBCT较传统影像检查能获得更准确的图像信息。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临床实际中颌骨囊性病变的CBCT影像数据的分析,探讨CBCT在颌骨囊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6例颌骨囊性病变病例及其CBCT影像资料,应用CBCT三维影像重建技术,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测量囊性病变直径线,通过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以评价其测量准确性。并对测量得到的数据和患者术前症状及术后并发症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进行评价。结果56例研究对象中,女性27例,男性29例,年龄16至61岁,平均35岁。位于下颌骨的37例,上颌骨的19例。术后结合临床及病理诊断,鼻腭囊肿4例,根尖周囊肿19例,含牙囊肿18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15例。根据影像学得到的诊断与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一致。21例囊肿内含牙或牙胚,23例伴有牙根吸收,45例病变累及下颌神经管、上颌窦、鼻底等颌骨内重要结构。CBCT测量值和术中的测量结果表明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有术前肿胀及疼痛的7人,术后出现并发症如术后感染、瘘管、局部感觉异常的9人。囊性病变的大小与术前症状的有无之间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术后并发症的存在与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出现给对于口腔颌面放射学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它颠覆性地破除了以往口腔颌面放射学设备只可提供二维图像的局限性,可以显示颌骨缺损的三维信息,为颌面部骨缺损性病变的诊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目前口腔颌面锥形束CT已开始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对于以颌骨骨缺损为特点的病变,CBCT可以清楚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病变和周围解剖结构如上颌窦、切牙管、下颌神经管的关系,尤其对显示病变内部的骨质改变及颌骨的颊舌向膨胀或破坏情况,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设计和术后随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评价要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否则就不会产生对评价对象价值的客观判断.课堂教学评价不能仅仅通过观察、反思、交流等方式进行,还需要采用测量、评估等一些有效的
目的 观察根管治疗术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了解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外周血 PD-1、PD-L1、sPD-1、sPD-L1的表达情况,探讨PD-1/PD-L1通路在OLP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口腔扁平苔藓
Ⅰ型胶原羧基端肽(pyridinoline cross-linked 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type Ⅰ collagen,ICTP)是骨中Ⅰ型胶原的降解产物,是骨吸收的特异标记物.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检
目的 检测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arcinoma in pleomorphic adenoma,CPA)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目的 观察经尿道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结石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
目的 观察低出生体质量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12月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3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体质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成为当下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各类移动APP应用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而快速增长.移动APP应用离不开数据的存储,在IOS开发中,数据存储可以使用文件或数据库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