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鸟尤其是以雁鸭类为主的水禽(鸭和鹅)是禽流感病毒(AIV)的天然宿主库,几乎所有亚型的AIV都已在世界范围内的野鸟尤其是野生水禽体内分离出,而高致病性禽流感或低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一般也都来源于野鸟或水禽。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Ⅳ)曾给世界养禽业带来十分惨重的经济损失,一直受到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密切关注,虽然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LPAⅣ)致病性较低,但存在异常广泛,大部分LPAⅣ能够在水禽体内长期适应却不发病,在种群内或种群间长期循环存在,易发生基因重组、变异、宿主易感性改变,甚至有转变为HPAⅣ的潜在危险,因此由其带来的损失亦不容忽视。水禽包括鸭是携带和传播AIV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可长时间的带毒并向外界排毒,具有潜在感染其他宿主的危险,而AIV对水禽的致病力也已经发生明显改变,因此研究AIV对水禽的致病性和病毒传播方式以及水禽AIV传播中的作用更加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为确定家鸭及野鸭在HPAⅣ(?)LPAⅣ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明确LPAⅣ和HPAⅣ的传播方式,验证科学界对迁徙野鸟在H5N1AⅣ传播机制探讨中所作的“跳跃式和接力式”传递方式的假设,本研究选取两株黑龙江省三江自然保护区野鸟源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Garganey/SanJiang/160/2006(H5N2)(简称H5N2SJ160)和A/Mallard/SanJiang/162/2006(H6N2)(简称H6N2SJ162)分别以106EID50的剂量,通过自然孔(眼、咽、鼻、泄殖腔)对幼龄(2周龄等)家鸭(SPF绍兴麻鸭)及野鸭(绿头鸭)进行感染,观察感染鸭临床症状、病毒排出和复制、组织器官损伤、血清抗体转阳情况,判断病毒对鸭的感染和致病力,确定LPAⅣ传播方式及鸭在LPAⅣ传播中的作用。本研究还构建了两株LPAⅣ感染阳性状态下(血清抗体阳性)的幼龄(5周龄)家鸭模型,进行一株野鸟源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Bar Headed Goose/Qinghai/3/05(H5N1)(简称H5N1BHG05)的感染试验研究,感染剂量为105EID5o,通过自然孔(眼、咽、鼻、泄殖腔)接种,观察感染鸭临床症状、病毒排出和复制、组织器官损伤、血清抗体转阳情况,以确定野鸟携带或感染的低致病力毒株是否可以抵抗HPAIV对家鸭进行感染,同时,分别以105EID50和106EID50进行HPAIV A/Bar Headed Goose/Qinghai/3/05(H5N1)对幼龄(3周龄等)及亚成体(13周龄)家鸭和野鸭的感染性试验,观察感染鸭临床症状、病毒排出和复制、组织器官损伤、血清抗体转阳情况,判定病毒致病性,从而探讨家鸭甚至野鸭在流感病毒传播中的作用,正确定位家鸭及野鸭在AIV综合防控中的角色。本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野鸟源LPAIV H5N2SJ160对1日龄、2周龄SPF幼龄家鸭(绍兴麻鸭)和幼龄绿头鸭均呈现低致病性,临床症状轻微,无死亡。病毒易感性与幼龄鸭日龄和宿主的种类有关,2周龄的SPF家鸭和绿头鸭比1日龄的鸭对病毒更敏感,SPF家鸭比绿头鸭对病毒更敏感。2.野鸟源LPAIV H5N2SJ160和H6N2SJ162对2周龄SPF幼龄家鸭(绍兴麻鸭)均呈低致病性,临床症状轻微,无死亡。试验鸭以泄殖腔排毒为主,排毒量较高,排毒时间较长(最长可达10dpi)。病毒仅能在盲肠扁桃体和法氏囊两个器官组织中较高水平复制,仅对少数组织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损伤。3.2周龄SPF幼龄家鸭对病毒H5N2SJ160口H6N2SJ162均敏感,染毒后既可排出病毒,又可进行病毒水平传播,提示自然状态下,特别是在高度集群密切接触时,易于发生个体间病毒的传播,在两个亚型LPAⅣ传播中可起到一定作用。病毒在2周龄SPF鸭消化道内比呼吸道内更能优先复制,推断该两株病毒的传播更符合口泄口传播的方式。4.2周龄SPF幼龄家鸭同亚型(H5N2)组和异亚型(H6N2)组的LPAⅣ超前免疫均可改变H5N1亚型HPAⅣ对鸭的感染,临床症状、病毒排出与复制、病理组织损伤、血清抗体检测情况各有不同,其中,同亚型(H5N2)组超前免疫要优于异亚型(H6N2)组,可更有效地抵抗H5N1亚型HPAⅣ的感染。异亚型(H6N2) LPAⅣ组感染家鸭排毒率更高,排毒量更大,更适合完成HPAⅣ的长距离传播,在HPAⅣ的传播过程中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本研究为国内首次通过试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野鸟感染H5N1后相对于家禽感染会有更长的潜伏期和病程的推测,也将进一步支持科学界对迁徙野鸟在H5N1传播机制探讨中所作的“跳跃式和接力式”传递方式的假设。5.野鸟源HPAⅣ H5N1BHG05对不同周龄(幼龄和亚成体)的SPF家鸭和绿头鸭致病性不同,病毒虽可在不同周龄、不同种类鸭体内多个器官高水平复制,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但致病性与水禽年龄、宿主类型有关。相同日龄的SPF家鸭和野鸭(绿头鸭)对HPAⅣH5N1BHG05感染情况为SPF鸭比绿头鸭更易感,幼龄家鸭比亚成体家鸭更易感,其中对3周龄SPF幼龄家鸭致病性最强,死亡率最高,可达100%;对13周龄亚成体绿头鸭致病性相对最低。6周龄SPF幼龄家鸭排毒最强(最高病毒滴定可达102.03EID50/0.1mL),13周龄亚成体绿头鸭排毒时间与13周龄亚成体SPF家鸭一致(最长可达7天以上),但HPAⅣ传播与LPAⅣ有所不同,虽具有直接接触感染的能力,但个体间病毒传播能力稍差。6.1周龄和2周龄SPF幼龄家鸭对病毒H5N1BHG05并不敏感,不排出病毒,也不具有病毒传播作用。3-6周龄SPF幼龄家鸭病毒感染后具有明显的排毒现象(最高病毒滴定可达102.03EID50/0.1mL),也可进行病毒水平传播(同居感染对照组鸭可自然感染病毒),推测在AIV病毒传播中可起到一定作用。而13周龄亚成体鸭感染病毒后不明显发病,但可微量的排出病毒(13周龄亚成体SPF家鸭可达10105EID50/0.1mL),羽髓中亦有病毒存在(13周龄亚成体绿头鸭可达101.25EID50/0.1mL),所以在HPAⅣ传播的过程中意义可能同样重大。7.野鸟源HPAⅣ H5N1BHG05试验感染幼龄鸭及亚成体鸭后以呼吸道排毒为主,排毒量较高,排毒时间较长,证明病毒在呼吸道内比消化道内更能优先复制,推断该株病毒的传播更符合口口传播的方式。8.本研究构建了家鸭和野鸭模仿自然感染HPAⅣ(H5N1BHGO5)和LPAⅣ(H5N2SJ160和H6N2SJ162)的实验室模型,为真正自然状态下的感染奠定了一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