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乳酸(PLA)应用成本较高,韧性差,分子支链数量少,加工不稳定,易造成分子链断裂,熔体粘度和熔体强度低,不利于发泡成型。本文首先通过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增粘改性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流变性能、凝胶含量、热性能、结晶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动态热力学性能。随BPO含量增加,共混物扭矩增大,熔体表观粘度增大,非牛顿指数增大,表观粘度随剪切速率增加而下降的幅度减小,共混物的凝胶含量也增加。POM和DSC分析表明,BPO含量增加,PLA结晶能力减弱,结晶度降低,Tm降低。力学性能和SEM分析显示,随BPO含量增加,材料冲击强度提高,明显表现出由脆性到韧性的转变,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杨氏模量均增大,PLA与PBS的相容性得到改善,分散的PBS相有效地改善了材料的韧性;共混物PBS含量增加,材料断裂伸长率显著增大,材料冲击断面上基体屈服范围增大,应力发白现象更加明显。DMA分析表明,BPO含量增加,材料储能模量增大,内耗减小,BPO含量为1.0phr时,储能模量值高于纯PLA的储能模量,内耗最小。其次对PLA/PBS/BPO复合材料进行发泡,并研究了发泡剂和成核剂对材料发泡性能的影响以及发泡材料的动态热力学性能。发泡剂A含量增加,材料的表观密度先减后增,泡孔密度则相反,泡孔尺寸和分布先趋于致密均匀,而后出现泡孔坍塌合并,泡孔大小及分布变得不均匀。发泡剂A用量为3、4phr时,材料密度均较小。本实验中发泡剂A的发泡效果优于发泡剂B。泡孔成核剂纳米SiO2的含量增加,泡孔密度先增后减,起初泡孔直径小而均匀,而后尺寸及分布变得不均匀。成核剂纳米SiO2含量为3phr时,泡孔密度最大。本实验中采用纳米SiO2的发泡效果劣于9900目Talc。在材料中引入气泡对材料的Tg和损耗因子基本上无影响,发泡材料的密度减小,储能模量明显降低。随频率增加,储能模量增大,玻璃化转变区内温度低于Tg时,损耗因子减小,温度高于Tg时,损耗因子增大。最后通过熔融反应共混法制备了ADR扩链/支化改性PLA,并研究了改性PLA的分子结构特性、流变性能、凝胶含量以及动态热力学性能,然后对改性PLA进行了发泡,探讨了ADR含量对材料发泡性能的影响。ADR用量增加,扭矩增大,熔融指数下降,凝胶含量增大。SEC-MALLS-RI联用分析显示,ADR用量增加,产物分子量先增后减,分子量分布先变宽后变窄,支化因子减小;纯PLA的分子链构象为链伸展状,加入ADR,分子链构象转变为无规则线团,ADR继续增加,高分子链蜷曲成紧密的球状;ADR用量为0.9phr时,构象参数值最小,为0.38。DMA分析表明,ADR用量增加,改性PLA的储能模量增大,损耗因子基本上不受影响。发泡实验研究发现,ADR用量增加,发泡材料的泡孔密度和膨胀率均增大,泡孔尺寸及分布趋于致密均匀,ADR用量为0.9phr时,泡孔密度达最大,ADR继续增加时,泡孔尺寸及分布变得不均匀,出现泡体坍塌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