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在中国特色各艺术门类的创作和审美中,如诗、画、书、乐、舞乃至园林及建筑等,都是居于核心地位。现有研究成果,除对“意象”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之外,还覆盖了“意象”范畴发生、发展、成熟的历史轨迹;意象”的基本结构和构成元素;“意象”的生成及其特征等方面。成果形式丰富,论文论著、课题项目层出不穷;研究方法既有纵向历时的探讨,又有概念内涵、外延等横向共时的辨析,不一而足。概言之,在“意象”这一美学范畴上,对“言”、“象”、“意”、“境”等问题的阐释和抻发是常见常新的学术热点。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呈现“意象”的全貌十分重要,也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思路,即“意象”这一范畴及其构成要素在其发生之初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追本溯源,一方面是对现有研究成果验证到“根”,力求学统之外伪学说的纠偏和批判;另一方面,先秦时期作为中国一切思想和学术的历史源头,现有研究常以之为意象美学生成的一个历史阶段,包含在意象美学史的宏观研究之中,尚无专论对这一时期的意象观念做详细考证。本研究以“先秦”为时期阈限,立足于其广阔的社会文化和学思基础,抽茧剥丝,纵深考察意象观念的孕育和发生、构成元素、生成、特征等问题,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补充。本文题为“先秦意象观发生论”,在先秦的语境下,以“意象观念”代替“意象”,是对先秦时期“意象”并非显学且不具完整理论形态的现实的尊重。事实上,先秦时期“意象”仅以“观念”、“思想萌芽”的形式存在的现实,也决定了该阶段“意象”范畴的研究只能从促使“意象”发生的相关学思基础、礼乐文化等方面入手。因此,先秦时期“观物取象”、“形神”、“言意”、“有无”、“虚实”、“名辩”等观念就进入了本研究的视野。同样,先秦时期儒道诸子百家也如资源库一样不可不究。儒家思想在“天人观”、“性情说”和“礼乐文化”等方面对先秦意象观念的主体性、情感性、象征性、言意观、注重个人修养和人生境界的提升等方面具有建构意义;道家以“道”、“气”为其思想的基石,形成“形”、“象”、“有无”、“虚实”、“言意”、“显隐”、“内视”和“游心”等与“意象”美学思想产生有关的元素。此外,先秦时期重体验的感性直观致思方式和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美学观,如“观取”、“占玩”、“知几”、“通”、“感”、“会”、“冲”、“变”、“化”、“返”、“交”、“达”、“配”、“和”等都是“意象”生成瞬间的审美契机或审美体验。基于以上思考,除绪论外,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结构全篇。分别是,第一,“象”的起源论。以先秦时期的“言”“意”关系为切入点,认为“言不尽意”的观念是“立象尽意”思想发生的一个根源。并认为,在“比”、“兴”这些言说形式中,“立象”是其根本。乃至非语言形态但具有言说性质的“礼”“乐”形制,实质也是“象”之“内外”、“表里”的体系。由此,将“象”置于先秦时期语言哲学、诗学、社会的大背景下考察,可见“尚象”传统的由来。第二,先秦“天人观”与“意象”结构特征。基于“天人观”的实质是“物我观”这一前提,认为先秦“天人观”之“天”“人”分立的观念对于意象“物”“我”、“主”“客”两元结构具有引发之功。同样,“天人合一”的追求对于以“物我两化”为最高审美目的具有建构作用。而沟通“天”“人”、“物”“我”的“媒体”即“象”。立“象”以表“意”为旨归,“意”有所随,不可致诘。因此,先秦“象外”思想确存无疑,如“言意之表”等说。第三,先秦意象生成论。以心物感通观念为基础,先秦意象生成思想包括“以意为主”、“立象尽意”的“制象”实践,具体方法集中表现为“观取”、“譬喻”,而“观象”、“制象”时,尤其强调“游心”、“虚己”的审美心理条件。第四,先秦意象功能论。受限于先秦时期生产力低下的现实,意象兼具认识和审美的功能,先秦强调意象具有鲜明的符号性和象征性以满足生活生产及社会秩序方面的要求,这与意象观大成时期以审美为主是有区别的。但是,先秦时期的“象”也有审美教化功能,突出体现在诗教、礼教的观念和实践中。由此,“象”又与中华美学精神之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传统息息相关。实则,先秦时期“象”思想是普遍存在的,她与中华美学精神有深刻的相关性。考之愈深,越以之为中国美学的“魂”。本文未尽之处,但期补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