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藤茶在我国广西和湖南省的瑶族民间已有数百年的饮用历史,其茎、叶制成的保健茶多用来治疗感冒、发热、炎症、咽喉肿痛、黄胆型肝炎等。二氢杨梅素(DMY)为显齿蛇葡萄中的主要黄酮类成分,是藤茶中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本文研究了二氢杨梅素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二氢杨梅素的抗炎抗过敏作用的研究中发现,二氢杨梅素(500mg/kg)连续灌胃5天能显著抑制由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肿胀,二氢杨梅素(125、250、500 mg/kg)连续灌胃7天能显著抑制由粉刺杆菌(P.acnes)和脂多糖(LPS)共同诱发的小鼠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的升高。此外,二氢杨梅素(250、500 mg/kg)连续灌胃7天能显著抑制由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耳肿胀,二氢杨梅素(125、250、500 mg/kg)连续灌胃7天能显著抑制由DNFB诱发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引起的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本论文在对二氢杨梅素的抗炎抗过敏反应机理研究中发现:二氢杨梅素(125、250、500 mg/kg)连续灌胃7天后能显著抑制由蛋白胨引起的腹腔炎症小鼠中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B4(LTB4)及白三烯C4(LTC4)的增多。体外给予二氢杨梅素(0.01,0.1,1.0μmol/L),对蛋白胨诱发的腹腔炎症大鼠致中性粒细胞释放LTB4的增加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二氢杨梅素(0.25、0.5、1.25、2.5、5×103μmol/L)对Compound48/80刺激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二氢杨梅素(2、4、8μmol/L)在体外能明显延缓荧光物质被活性氧自由基淬灭的速度,具有显著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并且其抗氧化作用显著强于维生素C。二氢杨梅素(1.25、2.5、5、10、20×103μmol/L)以浓度依赖方式清除Fenton体系中产生的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本研究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具有显著的抗炎及抗过敏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白三烯和组胺释放有关;其清除氧自由基的过程也可能是二氢杨梅素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本论文的研究为二氢杨梅素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