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乙肝病毒的CRISPR/Cas9脂质载体制剂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honghua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乙肝病毒的复制依赖其模板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但目前慢性乙肝的治疗药物包括干扰素、核苷类似物等,均不能有效清除cccDNA,还易引起病毒的耐药性突变,使发展新的治疗药物十分具有意义。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系统是目前基因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它是一种由RNA指导Cas9蛋白对靶向基因进行修饰的技术。该技术具有构建方便、高效介导基因定点敲入和基因组点突变、以及更高的安全性等特点,为慢性乙型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人们可以针对病毒基因组的保守区域选择靶点设计导向 RNA,引导对病毒基因组特别是cccDNA的清除。  我们针对乙肝病毒的基因组设计了多条导向 RNA(guide RNA,gRNA),构建了 CRISPR/Cas9质粒,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模型上筛选并验证了它们抑制乙肝病毒和清除乙肝病毒cccDNA的效果。  在证明此系统的抗乙肝病毒效果后,我们针对DNA作为基因药物体内作用的瓶颈问题:缺乏高效、安全的体内输送系统,开展了进一步研究。我们尝试利用本实验室设计的两种具有不同电离态的阳离子脂质构建 CRISPR/Cas9质粒的输送载体,获得了粒径均一、并在血清条件下稳定的纳米载体粒子,并对其通过静脉注射转染肝细胞并抑制乙肝病毒的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使用模拟乙肝病毒感染的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1.3倍乙肝病毒质粒)作为动物模型,考察脂质和CRISPR/Cas9质粒的复合物对小鼠体内乙肝病毒的清除效果。在给药后第三天、第五天和第七天对小鼠进行眼眶取血,并在第七天处死小鼠取出肝脏,测定血清和肝脏组织中的乙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水平,显示小鼠血清和肝脏中的抗原水平具有下降的趋势,而且肝脏中的cccDNA水平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本课题研究为基于CRISPR/Cas9的乙肝治疗新药的研发提示了可行性。
其他文献
司坦唑醇是一种重要的类固醇类激素。因其非法使用而臭名昭著,像其他合成的类固醇激素,司坦唑醇非法使用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痤疮、肝脏和心脏衰竭,男性乳房发育症,睾丸萎缩及
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分析技术,被认为是上世纪末分离分析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分支之一。由于其以高压电场为主要驱动力,因而无液相色谱严重的区带展宽现象,柱效较高,同时由于该技术拥有更多的选择性条件,故分离效果更佳。此外,其低耗、快速、简便、抗干扰及抗污染能力强等优点更是液相色谱所无法比拟的。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临床医学、药物分析和环境科学等领域显示
近年来,利用高通量筛选的方法所得到的新化学实体,有近40%都为水难溶性药物。长期以来,改善水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一直作为药剂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人们的不断尝试中,乳剂(尤其
灯银脑通胶囊是由灯盏细辛、银杏叶、三七和满山香四味药材经现代制药技术制备而成的复方中药制剂,它是由云南彝族药“脑瘫愈”改良而成,具有行气活血,散瘀通络的功效。用于
新药研发项目具有高风险、高成本和周期长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临床前开发阶段更是显而易见。新药临床前开发阶段作为新药进入临床研究前的关键环节,对新药的成功上市至关重要。本研究认为对新药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应该进行微观管理,需要细化到每个研究阶段。新药临床前开发阶段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评估的过程,该过程可以分为5个步骤: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控制。通过对新药研发项目特点的分析,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