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传播学何以实现以“人”为中心这一问题作为出发点,以梵·迪克“话语—认知—社会”这一理论框架为研究对象,探讨此理论框架何以超越了结构功能主义意识形态,映射了以“人”为中心的建构主义传播思想,从而在价值论、本体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为传播学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建构主义转向提供了借鉴模式。本文将传播学界聚焦在梵·迪克话语分析方法上的注意力转移到话语理论框架和传播思想上来,系统呈现并解读梵氏未被关注的“话语—认知—社会”三角形理论框架,并通过对这一理论框架的意义和价值分析,为国内学者站在建构主义传播学的理论高度来重新评估梵·迪克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在价值论层面,本文论述了置身于话语批判领域的梵·迪克,如何以“人”这一传播主体作为批判尺度,与传播学批判研究之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以及格拉斯哥媒介小组的研究发生联系的,并如何通过带有建构主义特色的“社会认知”路径超越了传统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本文认为梵·迪克的话语批判应当纳入传播学批判研究之河流当中,这一视野为传播学批判研究的当代续写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本体论层面,本文论述了梵·迪克“话语—认知—社会”理论框架以“人”为中介,映射了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系统互动的建构主义传播观,即传播是一种系统互动的话语建构、认知建构和社会建构。这种建构主义传播观颠覆了单维的、二元对立的、线性的功能主义传播观,以人的“社会认知”为中介,将传播中的“传者”与“受者”对等和协调起来,充分展现了传播过程当中人、媒介(话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话语—认知—社会”三维传播观的解读,为“传播是什么”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更加全面的建构主义新诠释,也挑战了主流传播学的逻辑和意识形态,有着开创性意义。在方法论层面,本文论述了具备建构主义视野的“话语—认知—社会”理论框架,超越功能主义视野及其研究问题的方式,能够深入研究当中的人及其社会,在拓宽视野、深入问题本质以及范式整合等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研究路径,因此提供一个新的传播学的想象空间,即以社会问题为导向,以灵活的方法和范式组合为创新点,以跨学科为发展方向,为传播学提供了综合性地、创新性地运用知识的智慧模式和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