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中心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ru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传播学何以实现以“人”为中心这一问题作为出发点,以梵·迪克“话语—认知—社会”这一理论框架为研究对象,探讨此理论框架何以超越了结构功能主义意识形态,映射了以“人”为中心的建构主义传播思想,从而在价值论、本体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为传播学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建构主义转向提供了借鉴模式。本文将传播学界聚焦在梵·迪克话语分析方法上的注意力转移到话语理论框架和传播思想上来,系统呈现并解读梵氏未被关注的“话语—认知—社会”三角形理论框架,并通过对这一理论框架的意义和价值分析,为国内学者站在建构主义传播学的理论高度来重新评估梵·迪克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在价值论层面,本文论述了置身于话语批判领域的梵·迪克,如何以“人”这一传播主体作为批判尺度,与传播学批判研究之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以及格拉斯哥媒介小组的研究发生联系的,并如何通过带有建构主义特色的“社会认知”路径超越了传统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本文认为梵·迪克的话语批判应当纳入传播学批判研究之河流当中,这一视野为传播学批判研究的当代续写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本体论层面,本文论述了梵·迪克“话语—认知—社会”理论框架以“人”为中介,映射了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系统互动的建构主义传播观,即传播是一种系统互动的话语建构、认知建构和社会建构。这种建构主义传播观颠覆了单维的、二元对立的、线性的功能主义传播观,以人的“社会认知”为中介,将传播中的“传者”与“受者”对等和协调起来,充分展现了传播过程当中人、媒介(话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话语—认知—社会”三维传播观的解读,为“传播是什么”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更加全面的建构主义新诠释,也挑战了主流传播学的逻辑和意识形态,有着开创性意义。在方法论层面,本文论述了具备建构主义视野的“话语—认知—社会”理论框架,超越功能主义视野及其研究问题的方式,能够深入研究当中的人及其社会,在拓宽视野、深入问题本质以及范式整合等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研究路径,因此提供一个新的传播学的想象空间,即以社会问题为导向,以灵活的方法和范式组合为创新点,以跨学科为发展方向,为传播学提供了综合性地、创新性地运用知识的智慧模式和理论框架。
其他文献
利用3种活性炭吸附分离汽油蒸汽和空气的混合气,研究了其吸附回收油气的动力学、热力学性能。活性炭AC1、AC3在20℃时的吸附容量分别为0.295g/g、0.189g/g,30℃时为0.284g/g、0.165g/g
编者按: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中医药学传到海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曲折的教训,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鲜活的学术源泉。为充分发挥史鉴资政的作用,中国
报纸
采用电池储能系统(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BESS)与风电场形成联合系统可平抑风电功率波动。如何制定BESS的控制策略以有效平抑风电功率波动,进而最大化系统接纳风电
传统的评价方式并不适用于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改革,OSCE因其标准统一、评价全面、测试手段先进等特点,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改革中。利用网络化优化
采用自行研制的SA-1铝合金作为可溶阳极材料,与常用的铁阳极和纯铝阳极进行对比试验,考察对含表面活性剂废水电化学处理能耗和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A-1铝合金阳极具有电
针对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整治河段多、环境复杂、涉及环境敏感区密集、社会敏感度高等问题,分析工程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明确工程涉及的主要环境问题。
<正>一、修复前器物概况此次修复的青花将军罐为中国清代初期生产的佳品,器型高大挺拔,青花青翠鲜明。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腹部渐收,口部有2个圆孔。罐身与罐盖绘有象征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