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J·B·普里斯特利是二十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其作品《好伙伴》发表于1929年,是普里斯特利赢得海内外称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三位不同年龄、性别和社会阶层的男女主人公,在逃避各自不如意的生活环境之后,重新寻求理想生活的故事。在经济大萧条前夕,面对着艰难处境及精神迷茫的双重困境,英国普通人民纷纷选择逃避这一方式来寻求改变,作品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下来展开故事情节。在《逃避主义》这一书中,美籍华裔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开宗明义地提出了逃避主义的观点。在他看来,逃避主义的实质是人们不愿接受现实并且寻求改变。本文把段义孚的逃避主义作为理论出发点,以英国一战之后及经济大萧条的社会为背景,来探讨小说《好伙伴》的逃避主题。论文选取小说中杰斯·奥克劳依特、伊丽莎白·特兰忒和英尼戈·乔利芬这三个典型人物,聚焦于逃避主题,把逃离、融合和实现作为他们的逃离之旅。在“成功”和“失败”的碰撞之中,对《好伙伴》中三位主人公的命运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和刻画。论文的导语部分梳理了前人对《好伙伴》的研究成果,简要地介绍了逃避主义理论,基于对小说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个具体问题:杰斯·奥克劳依特在被工厂无故开除之后,为何选择离开妻儿独自一人踏上逃离之旅?伊丽莎白·特兰忒在年迈的父亲去世之后,究竟是什么唤醒了她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只身一人前往未知的世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知识青年英尼戈·乔利芬,在陷入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之中,他又是如何冲破藩篱,逃离碌碌无为的现状?正文第一章主要探讨三位主人各自出逃的原因:物质社会里人们亲情观念的淡薄迫使杰斯·奥克劳依特最终选择离家出走;后工业时代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伊丽莎白·特兰忒极力想摆脱平庸的生活;转型时期的知识青年英尼戈·乔利芬处在自我价值判断的困惑之中,毅然决然选择连夜逃离所任教的学校。第二章分析了三位主人公在逃离原来的社会环境之后,因偶然而聚集在一起。他们建立了一个新的“好伙伴”流动剧团,融入到当地一个新的共同体之中。中产阶级出身的伊丽莎白·特兰忒当机立断,挽救濒临倒闭的旧剧团,并且出任“好伙伴”剧团经理;杰斯·奥克劳依特发挥了他的细木工活特长,担任舞台工作人员;英尼戈·乔利芬凭借其出色的音乐才华,担任剧团钢琴演奏者。在剧团的兴衰起伏中,他们也体会到了人生的起起落落。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三位主人公在“好伙伴”剧团取得成功,但在最后倒闭之后他们重新追寻新的生活环境。并且通过各自的努力,最后都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通过对三个典型人物逃避现象的剖析,普里斯特利在小说中描述了英国人民在社会转型时期生活所遭遇的空前迷茫和困惑。在作者看来,在当时混沌不清且不安定的社会氛围中,或许人们只能暂时寄希望于“逃避”这一方式来摆脱眼前的困难局面。在“好伙伴”这一剧团共同体遭到破坏之后,三人的逃避看似都以失败告终。他们的逃离,表面上看是三位主人公心灵无所皈依,情感无所寄托,家园无法返回的表现。他们的逃离在某种程度上也似乎暗示了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对于逃离之路上的他们而言,家园则成了一种理想的乌托邦寄托。但从最后三位主人公所生活的环境来看,他们的逃避无疑是成功的。老实憨厚的杰斯·奥克劳依特排除万难,最终实现了自己“旅居加拿大”的梦想;自我意识觉醒的伊丽莎白·特兰忒最终收获了梦寐以求的婚姻;才华横溢的英尼戈·乔利芬也最终如愿以偿成为了伦敦有名的钢琴演奏家。这些成功逃离的例子都充分反映了普里斯特利对当时英国社会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反思,同时也饱含了他对英国社会复兴的希冀与美好生活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