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以常宁市新河镇为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u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以下的儿童。家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社会化最重要的指导者。儿童和父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最理想、最自然的环境。然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不能与这些儿童共同生活,这将给其身体发育、知识学习、性格培养等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着重阐述了诸多领域的学者围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状况。第二部分笔者从个人社会化的角度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大量数据,利用现代社会学分析方法来研究留守儿童的个人社会化状况。通过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家庭因素导致他们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化上存在较大差异。其缺陷主要体现在个人性格、生活技能、人生目标、社会交往以及社会规则的习得上。最后,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提出:通过整合影响社会化的相关因素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正常进行。
其他文献
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陪读现象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陪读群体。据国家权威教育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30%多的家庭存在着陪读现象。近几年来陪读家长更趋于为陪
“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党和国家推动民生建设工作迈入了新的阶段,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合村并居则是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
2006年 Twitter诞生,微博风靡全球。2007年,各类微博网站在我国兴起。尽管发展时间较短,但微博的各种应用功能已经触及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不仅是表达个人情感、
儿童阶段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权利易受侵害的时期,保护儿童权利已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着力构建并完善以儿童权利保护为中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贫困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在这些年的扶贫工作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阻碍贫困治理效率的因素仍然存在。在微观层面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