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翻译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t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两种文化。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描写爱情的诗作,《关雎》长期以来它以其朴实的感情、大胆的表露引起了国内外不少译家的关注,各种译本层出不穷。但是,对《关雎》英译的研究却尚未形成相当的气候。本文尝试从文化翻译的角度探究文化因素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影响。通过对《关雎》中西18个英译本的比较,重点考察译者处理文化因素的具体翻译手段及其效果。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引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雎》英译的历史,进而对文化翻译理论和《关雎》英译目前的研究现状作了总体考察。通过分析文化因素与翻译的内在联系,作者指出翻译自身承载的文化特质使得把文化因素作为考察翻译研究的一个维度成为可能。第一章主要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视域下探究了文化翻译的基本理论—文化翻译观。作者首先回顾了文化翻译观的提出及发展过程,进而详细分析了诗歌与翻译、译者与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然后指出诗歌翻译应以文化为翻译单位。从这一意义上说,翻译应注重源语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对等。本章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二章在宏观层面上试图根据中西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翻译目的,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国内译者以忠实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西方译者以摹拟汉语诗歌结构和意境表达为特点,保留异族文化特色,面向西方读者。通过大量译例的分析,本文发现译者的翻译策略受个人文化背景、目的读者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翻译评价时,有必要将文化因素列入翻译评价理论体系。第三章则是在上一章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对中西《关雎》英译进行对比分析。例如,在语音层面上,尤其是对拟声词的翻译处理上,中西译者都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造性表达。而在字词的层面上,西方译者容易在文化意向词的理解上出现偏差,造成翻译处理上的失误。文章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具有可译性限度,同时强调文化的不可译性决定了诗歌翻译没有绝对的可操作性。最后,作者在总结和借鉴西方《关雎》英译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关雎》英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文化翻译的角度试图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提出理性思考,认为既要注重文化信息的传达,又要照顾到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争取在两者之间达到最佳平衡。
其他文献
采用正交设计L9(34)方法,考察乙醇浓度(A)、超声时间(B)、超声功率(C)、料液比(D)对乌索酸提取率的影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并与常规提取法进行对比,确定了毛泡桐中乌
随着网络化学习的推广和终身学习的深入人心,虚拟学习社区正逐步成为广大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理想平台,在这个平台下的教师拥有共同的目标,共享信息资源、开展协作与对话。教
《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业技术专著,在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价值。它主要记载了先秦时期官府手工业的器物制作规范和制造工艺,阐述了一些重要
探讨专题座谈会的组织形式与方法,以提高其效能学术作用。回顾总结了1985年以来中华医学会会内办的17个系列杂志编委会与有关专科学会共同组织召开的专题座谈会。结合作者自己
本文主要介绍了开展防火远距离监测警示信息传递的网络通讯协定一致性测验的相关背景。首先,简单说明了防火监测体系的结构和一致性测验的对象,然后重点介绍了这种通讯的体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应限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层面,也不应仅视为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下对课程的考察。技术作为文化裂变的重要动因,它对当下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全部
<正> 三七(又名田七、人参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其根、茎、叶、花均可入药,其块状根茎为中药三七,具有固正扶本,滋补强壮等功用。对其进
奥林匹克运动能够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全球性现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和尊重。但是,奥林匹克文化多元化的历程却相当漫长。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奥林匹克文化仍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期。近年来,中国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增长以及如何保持快速增长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日本也曾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