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小说的成长书写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个独特的人物,他自称是“一捆矛盾”,同时也被徐訏称为“现代文学史上最难写的一章”。他以浮躁凌厉的杂文登上现代文坛,在五四运动中与鲁迅共同战斗,而此后的三十年代又转入幽默性灵小品文的创作。在二十世纪中国普遍奉行向西方“拿来”的时期,他赴美并写作了一系列与中国有关的散文、传记、小说,“送去”了他眼中的中国历史文化及生活图景。晚年归台依然笔耕不辍,开设“无所不谈”专栏,他的人生因为行路与著述而形成了一幅宽广的图景。本文选择对林语堂的小说中的成长书写展开论述,是基于对作者与作品的双重把握之上。由于林语堂是在四十岁之后才从事长篇小说的创作,这其中融入了作者个人的阅历与思考,他对于小说人物成长的安排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成长观。一直以来,对于林语堂小说的文化意义已经有众多论者论述,本文则选择将他的小说置于成长小说的视野下来观照。本论文主要分为三章,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林语堂小说的研究现状、对成长小说的概念界定、从成长小说视野研究林语堂小说的原因。第一章《林语堂小说中人物的“成长”》从女性人物与男性人物不同的成长过程来观照林语堂对男性与女性成长的认识,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以梳理出人物成长的过程。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林氏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往往是以爱情为成长契机,伴随着“母性”意识的逐步清晰而逐渐明了不同时期的自我需求,在认识自我的同时重新认识世界。男性人物则多处于“自我”与“他者”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来自于因地域的改变而受到的新文化对原有文化的冲击,抑或是外在社会的生存法则与自我内心的龃龉,人物在与外界碰撞的过程中思索并认识自我。第二章《林语堂成长小说的特点》在第一章细读的基础之上对其成长小说的特点进行论述与分析,将其小说置于“成长小说”的背景之下来比较,得出其既不同于欧洲传统成长小说又不同于美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独特之处,由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构成。在内容方面,林语堂小说对于人物成长的衡量标准并不是一般世俗意义上的融入社会,而是更注重灵魂真我的体察,是一种存在论而非目的论意义上的成长,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还有“智慧老人”的范导及自然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形式方面,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以及间接心理描写,并且以人物的行旅过程为成长发生的过程。将林语堂小说置于成长小说视野之下,可以看出他本身受到各种思想影响,因而笔下的人物的成长也带有他的个人色彩,既非完全妥协,也非极端自我,外在世界更像是对内在心灵的考验。
其他文献
语篇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篇研究在语言教学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有关写作、特别是语篇的教学与研
“X+一N比一N+VP”是“比”字句的一种特殊格式,前贤们对这种“比”字句的特殊格式进行专门、系统研究的著作和论文比较少,有许多空白需要我们对它做进一步探讨。本文从指称、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任何语言实际交际中使用才能现生存下去。世界上的语言数量较多,世界上的语言共有5,651种。但是它们存在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英语有“世界
本论文依据极言理论和范畴理论从物质性实体词角度进行汉语极言和英语极言的对比研究,发现和解释两种语言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里,指称自然存在物的词语大多本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的大学以及学院将口译作为课程中的必修课,口译教学质量评估受到了研究口译的学者的更多关注。自然而然,关于口译质量评估的论文数量也呈不断上升势头,有部分学
<正>所谓民生问题,从狭义上讲就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它包括人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各个方面。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社会经济问题。宋庆龄说过:"改善人民的生
会议
目的:探索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价值观,以及价值观对其伦理决策的影响。方法: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研究1采用问卷法和情境实验法(自编价值观调查问卷和情境问卷),调查1
21世纪,随着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不断发展,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口译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口译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方式,通
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低层次的需求逐步得到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日渐强烈,精神激励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企业员工在追求物质报酬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来自于
目前,国内造船行业用的型钢多是手工切割,切割效率低,产品一致性难以保证,工作环境恶劣。机器人柔性程度高,适合于组建型钢自动切割生产线,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切割质量,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