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肾小球硬化(FSGS和/或球性硬化)比例与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肾脏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IMN200例,比较患者临床病理及其预后间的差异。随访终点事件:eGFR下降20%;ESRD或全因死亡。结果:200例IMN患者中,伴有肾小球硬化病变(FSGS和/或球性硬化)的共有84例,占42%。在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41例IMN患者,肾小球硬化(FSGS和/或球性硬化)比例<6.45%有100例(70.9%);肾小球硬化(FSGS和/或球性硬化)比例≥6.45%有41例(29.1%)。(1)人口学、临床资料比较:肾小球硬化比例≥6.45%组的患者血尿素氮、血清肌酐、甘油三脂偏高(均P<0.05);肾小球硬化比例≥6.45%组eGFR较低(P=0.023),CKD2期以上的患者比例较高(P=0.006);(2)病理方面:肾小球硬化比例≥6.45%组的患者肾脏病理损害更重,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比例、肾小管萎缩比例以及肾小动脉增厚比例更高(均P值<0.05);肾小球硬化比例≥6.45%的患者I期及I-II期膜性肾病的比例较肾小球硬化比例<6.45%比例的较高,肾小球硬化比例高的患者多集中在I期、I-II期(P<0.001);(3)相关性分析示:肾小球硬化比例与年龄、CKD分期、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肾小动脉壁增厚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与eGFR呈负相关关系(P<0.05),即肾小球硬化比例越高,肾功能越差;(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是IMN患者肾小球硬化形成的独立相关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肾小球硬化比例≥6.45%的IMN患者肾功能预后较差(P=0.00022);COX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提示:随着肾小球硬化比例增加,发生肾脏结局事件的风险呈逐渐增加趋势;在模型3,发肾小球硬化比例≥6.45%的患者发生肾脏结局的风险是肾小球硬化比例<6.45%的11.42倍(HR=11.42,95%CI2.49~52.49,P=0.0017);(5)分层分析结果提示:在eGFR≥90ml/min的患者,肾小球硬化(FSGS和/或球性硬化)比例每增加1%,发生肾脏结局事件的风险增加3%。结论:随着肾小球硬化比例增加,发生肾脏结局事件的风险呈逐渐增加趋势;K-M生存曲线发现肾小球硬化比例≥6.45%的IMN患者肾脏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