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薰衣草主要以提精油和观赏为目的在实际生产中被广泛利用,传统的薰衣草分类主要依据植物学部分性状(如叶、花),目前在薰衣草的实际应用中,传统的薰衣草分类已满足不了薰衣草利用分类需求,造成市场上薰衣草概念混淆。本研究建立了综合从传统植物学分类,到香气成分分类,再到分子水平分类的薰衣草的新的分类,即把薰衣草归属为两大类,一类为精油类薰衣草,一类为观赏类薰衣草。通过对精油类和观赏类薰衣草的植物学性状、精油含有率及成分、DNA分子多态性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对比研究,为新的分类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区分精油类和观赏类薰衣草,澄清目前市场上薰衣草概念的混淆,为薰衣草的不同使用目的提供科学依据。植物学性状上,精油类薰衣草具有花期较短,花穗较长等特征,符合精油类薰衣草培育的要求。观赏类薰衣草具有花期较长,花穗较短等特征,符合观赏类薰衣草培育的要求。精油含量和成分对比上,精油类薰衣草的精油含量均高于1.35ml/100g鲜重,而观赏类薰衣草精油含量均低于0.71ml/100g鲜重。精油类薰衣草孟士德薰衣草油的外观、色泽、香气、相对密度、折光率和旋光度指标均符合国际标准。精油类薰衣草精油成分以芳樟醇、乙酸芳樟酯、1,8-桉叶油素等为主,而观赏类薰衣草精油成分以葑酮、樟脑、柠檬烯等为主。DNA分子多态性上,在对10种薰衣草的扩增中共获得312条扩增产物,产生出的DNA片段大小分布在0.1~2.0kb之间,其中309个条带具有遗传多态性,约占总数的99.38%。各品种依据精油类薰衣草和观赏类薰衣草聚类在一起,RAPD分析中表现出精油类和观赏类薰衣草的遗传差异性。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上,初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是MS+BA2.0mg/L,最适外植体是顶芽。孟士德薰衣草最高诱导率可达93.3%;继代增值的最佳培养基是MS+BA2.0mg/L+IAA0.1mg/L+NAA0.1 mg/L+蔗糖2%,继代周期为30天;生根的最佳基本培养基是MS,生根的最佳培养基是MS+IBA1.0mg/L+IAA0.1 mg/L+NAA0.5mg/L,生根率最高可达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