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与承续——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个人化写作传统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xu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个人化写作传统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肇始于19世纪末20初的中国现代文学从开始就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虽然在特定的时期,作家们努力坚守着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但是现实政治的变革却一度将文学推到了实用的中心。从郁达夫开始到世纪术“晚生代”的创作,这一传统坚守着“小我”的立场,努力地抗拒着政治等外在因素对文学本身的侵犯与改造,守卫着文学的领地。同时在抒写“小我”之感受的同时,努力维护个体在时代变迁之中的体验。当然这一传统在20世纪中国现实语境下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透过其发展的繁盛、波折,可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有一个新的认识。
其他文献
美国女学者艾斯勒与法国思想家西美尔认为,面对男性文明出现的现代性危机,女性所代表的和平、宽容、更贴近自然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文明唯一的出路。男性所代表的理性,征服及杀戮,被
与过去人们对老年痴呆知之甚少不同,现在的人们似乎又表现得过于神经紧张了。甚至于老人一出现记忆力衰退的情况,家人就会担心:是不是老年痴呆了?其实,良性的健忘和老年痴呆症是不同的,而且有章可循。    第一,良性的健忘是老年人生理变化的一种反应,其忘事的原因往往是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够集中;而老年痴呆症所导致的记忆力下降则严重得多,即使注意力集中,也记不住东西。  第二,良性健忘主要表现为近记忆或即刻记
期刊
加缪晚期寻求个人救赎的选择历来为他的反对者所诟病,《第一个人》明确的“米西尔主题”(在现代世界中寻求灵魂的拯救)激怒了大批人,但“将目光投向青草与大地的普罗米修斯”在
本文对佛教与皎然的文学创作和接受思想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讨论皎然诗论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是佛教对中唐社会和中唐文学的影响,皎然生平简述和佛教思想
现在,隔代抚养现象很普遍。就在人们为隔代抚养出现的教育问题而争论时,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又浮出水面:很多老人照顾孙辈时,对孩子有强烈的依赖倾向,他们渴望孩子时时事事“黏”着自己,以“除了我谁也带不好孩子”为荣,甚至认为自己在孙辈生命中扮演的角色远比孩子的父母重要,而由此产生了“孙辈依赖症”。    “孙辈依赖”易产生消极循环    依赖孙辈的老人非常“享受”孩子对他们的依恋。他们常常把孩子照顾得无微
期刊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二十世纪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基督教作家。我国文学批评界对奥康纳的研究整体上专注于其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价值,而忽略了其中的基督教创作
沈从文汲取民族民间文化的营养,用以表现几近封闭的湘西社会,塑造了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获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与肯定。这些表现湘西人、事的小说,不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