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在充分收集、学习和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坚持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原则,运用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床、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多学科理论,进行了综合研究。我们采集了大量的岩矿石标本并进行了光薄片鉴定、微量元素分析、包裹体测温、包裹体成分分析等测试工作,同时还开展了化探原生晕测量和遥感图像处理及地质解译等工作。总结了新的成矿规律,并依此部署了新的探矿工程方案,成功探寻到新的隐伏矿体。夹皮沟地区金矿床产出于兴蒙造山带与华北陆台两大构造单元之间,位于槽台边缘构造活动带台区一侧的北西向韧性(脆性)剪切带中。是一个经历了多期次复杂构造事件的高级变质杂岩区。三道岔金矿床是该成矿带内典型的金矿床之一,矿体以含金石英脉型为主。成矿作用划分为四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碎裂黄铁矿为主的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晚期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通过对中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三道岔金矿发育Ⅰ类CO2-H2O流体包裹体、Ⅲ类CO2流体包裹体和Ⅳ型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0.9℃327℃,估算成矿深度范围为1.362.67km,成矿流体来源为:成矿主阶段为岩浆水,成矿晚阶段为大气水。斜长角闪岩与围岩接触带是矿体赋存的主要空间。本文通过矿体成矿阶段与矿物生成顺序及以往相关资料的结合,有效的显示出含矿构造破碎带和含矿石英脉的赋存及其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