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关怀与重视下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所专门针对荣誉军人进行疗养与教育的特殊学校。从1938年建校到1956年停止办学,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在近二十年办学实践中克服种种困难,怀着对革命事业和荣誉军人的历史责任感,为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培育了大批人才。研究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有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陕甘宁边区的各级各类教育历史,尤其使后人对陕甘宁边区部队教育有一个较深入的认识。并且,通过分析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拥政爱民、军民融合”的教育精神等办学经验,能为当前国家和各级政府开展的“双拥”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以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田野观察法等研究该校的历史沿革与教育教学活动,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六个部分:一是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内容,同时也对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做了反思。二是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的创建背景。主要分析了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的创建,不仅受边区社会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对优抚工作的重视等历史原因的影响,而且抗日战争的需要、荣誉军人的现实需求和边区双拥运动的开展等现实条件,也是推动荣誉军人学校创建并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的历史沿革及管理体系。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即在国民党反共浪潮中求生存阶段、大生产运动高潮中谋发展阶段与新中国建设热潮中育英才阶段,文章结合荣誉军人学校在不同阶段的办学历史,介绍了该校的主要教育任务。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的管理体系有外部领导体系和学校内部管理体系。在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外部领导体系方面,文章主要分析了陕甘宁边区抚恤委员会和陕西省荣誉军人管理委员会两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学校内部管理体系,文章则主要从学校的领导体制与组织机构、学生工作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师及学校经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概括。四是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的办学特点。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在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下特点:第一,荣誉军人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灵活地调整其教育宗旨,以便更好担负起培育荣誉军人的历史重任;第二,荣誉军人学校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第三,为提高荣誉军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生产劳动技能,学校有针对性的安排教育内容并采用多样化的教育途径。五是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的办学经验及其启示。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培育和保存革命力量的办学宗旨,践行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原则,以及立足学校实践凝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拥政爱民、军民融合”的教育精神等宝贵的办学经验,对于新时代有效开展“双拥”工作有着巨大的现实启示。新时代开展“双拥”工作,要在明确“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坚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努力践行“双拥”活动重点下移的路径。六是结语,主要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与总结,着重强调了陕甘宁边区荣誉军人学校对当代“双拥”工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