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标记是口语交际中所特有的一种语用机制,对其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研究隐藏在人脑“黑匣子”中处于暗箱操作状态的认知心理轨迹,从而更科学地解释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使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掌握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以便人们更为有效地使用语言,更为成功地进行言语交际。本文在对大量汉语口语交际语料进行全面系统考察的基础上,从整个交际过程出发,力求构建汉语话语标记的系统理论框架,并试图将该理论贯穿于对话语标记个体使用模式和功能的分析之中。 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话语标记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结合汉语实际对现有话语标记理论进行了整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该理论。我们所做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话语标记对口语交际信道的依赖性、意义的程序性、功能的元语用性以及句法的可分离性等特征,对话语标记作了重新界定;从口语交际的特点(动态性、互动性和随意性)和目标出发,明确话语标记的存在动因和形成条件。我们认为口语交际的特点和交际所要达到目标之间的矛盾是话语标记产生的直接动因,它们在互动性口语交际中的广泛使用为话语标记的语法化提供了频率条件;本文将语言的元语用意识理论同韩礼德关于语言的功能理论有机结合,全面阐述了话语标记的元语用功能——语篇组织功能、语境顺应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话语标记理论在互动性言语交际活动中对言语的建构和理解等方面的解释力;从有代表性的中外学生在不同阶段运用第二语言进行口语交际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第二语言话语标记的习得过程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对话语标记的误用原因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话语标记的误用与母语的负迁移效应和语码转换规则的过度泛化有关,从而在另一侧面求证了话语标记在语篇组织、语境顺应和人际互动等方面所发挥的元语用功能,同时也为丰富和发展二语习得理论做出有益尝试;对话语标记理论进行完善的基础上,结合大量汉语口语交际实例,对汉语口语中几个典型的话语标记——“这个”和“那个”、“不是”、“你知道”等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其中主要涉及其使用模式、功能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揭示出汉语话语标记的显著特点和一般规律,从而使话语标记理论更具实践指导意义,使事实和理论的结合、描写和解释的结合更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