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水平直接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的高低,农业科技的进步直接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如今,农业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然而,农业科技对经济增长是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来实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农业科技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再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价值的关键环节,农业科技成果向农户转化的过程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过程。但是,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的效率比较低,农业科技成果与实际生产和市场需求相脱节,运行机制不健全,人才、资金、政策等因素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价值,间接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从而,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因此,要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资金、科技的投入强度以及工作力度;同时,也应该改善农业发展物质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对农民的使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业生产队伍的素质,使农业科技转化能力得到提升,以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由于地域特点呈现多样化,农业科技成果类型多样化,转化途径多样化。福建省的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优势明显,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已经成功转化为现实商品。但是,福建省相比先进省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许多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农业科技成果的针对性和成熟性不够,农民合作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工作者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户和农业科技推广者的文化素质低下等问题。因此,本文对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主要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各种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有利于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机制的建立,促进营造良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对促进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在阐述的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概述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相关概念,其中包括对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界定,并描述了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比较侧重于对国内现状的总结,国内学者的研究比较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主要模式与途径;二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三是从成果转化制约因素和面临的现状、问题入手,探索解决对策。第三,在阐述福建省农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农业科技园区、农村科技特派员等主要模式的特点、存在的不足,概述了近年来为社会带来的效益,带动“三农”发展的情况。第四,借鉴层次分析法(AHP)的原理,遵循科学系统、完备、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转化主体”、“转化成果”、“转化手段”、“保障机制”等20项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行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综合评价实证研究,对得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推进福建省农业科技转化及其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第五,针对目前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不足之处,从科研体制改革、转化主体自身建设、转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