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5月,环境保护部确定北京市、天津市等28个城市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简称“2+26”城市),客观理解其PM2.5时空格局对于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模型模拟以及站点监测数据相结合得到的PM2.5浓度产品,采用趋势分析法、重心分析法等,系统分析了京津冀城市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区2000~2015年PM2.5浓度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气象条件和产业结构状况,并探讨其与PM2.5浓度的关系;揭示研究区PM2.5污染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PM2.5年均浓度呈现出太行山脉区域较低,太行山脉以东较高的格局,城镇核心区PM2.5年均浓度总体高于周边地区。PM2.5年均浓度为50~80μg/m3所占的区域最多,占比多在37%以上。山西省环境空气质量相对最好,北京市和河南省次之,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大气污染较严重。(2)2000~2015年,区域PM2.5年均浓度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2000~2007年尤为明显,2008年之后呈现出稳定状态。区域PM2.5年均浓度的变化强度具有空间异质性,PM2.5浓度呈显著增加(P<0.05)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48%。2015年,全区及各城市PM2.5浓度月变化趋势均整体呈现“U”型。PM2.5浓度在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3)“2+26”城市PM2.5污染总体重心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河北省邢台市和山东省德州市三市交界处。PM2.5高浓度重心在河北省保定市、河北省沧州市、河北省衡水市、河北省邢台市以及山东省德州市均有分布。PM2.5低浓度重心整体位于区域西部的太行山脉沿线,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山西省阳泉市和山西省晋中市的交界处。研究期间,PM2.5浓度重心迁移轨迹变化显著。(4)2000~2015年“2+26”城市各土地利用类型上的PM2.5均有所增加。研究区建设用地和水体面积增加,植被面积减少,风速呈显著下降趋势。冬季近地面以上以西北气流为主,形成由西北向东南的大气传输通道,再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以及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易导致区域PM2.5浓度上升。(5)“2+26”城市PM2.5污染区人口暴露水平逐渐增加。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保定市污染暴露水平较高。全区污染暴露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90%以上。仅山西省的太原市、长治市、阳泉市、晋城市在研究期间未受到污染。建议从治理污染源头、加强法律监管和优化产业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污染联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