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经济的维持和发展是将战争进行下去的基础。从抗战初期,中国经济就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迅速恢复战时经济,将受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重新组织起来,形成战争保障力量,是抗战期间中国所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而战时的对外经济更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要使抗日战争长期延续下去,国民政府针对战争的对外经济举措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抗战期间的经济需要为主线,分析了国民政府战时经济举措的诱因,以此强调其必要性,然后对战时国民政府采取的对外经济举措重点考察其政策、措施及行为,最后对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的对外经济举措作出评价。为了支付日益增加的战争开支,广辟财源,增加收入。国民政府开始对对外贸易实行管制,颁布管制政策,以稳定战时经济;举借外债,并制定一系列措施,以应对军费开支;积极争取华侨经济援助,以缓解战时经济及军费困难。战时贸易管制是战时贸易由国民政府统一管理,说明战时贸易已经纳入了战争的轨道,体现了为战争服务的宗旨;战时的举借外债体现了当时对外交往中极力争取到的独立和平等的原则;积极争取华侨经济援助不仅增强了抗战的实力,而且也维护了华侨的利益,鼓舞了华侨抗日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支持了抗战。国民政府抗战期间的对外经济举措对抗战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促进了抗战的胜利,坚持了其独立和平等的原则。同时国民政府抗战期间的对外经济举措也存在着弊端,因为在对外贸易上,物贱伤农,遏制了对外贸易产品生产,机构的腐败使管理混乱造成对外交往中的弊端丛生,外汇统制使腐败官员利用制定国家政策的机会篡取暴利,影响战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严重依赖举债抗战,造成国内经济不振,财力困乏;由于在物资分配上存在严重不平等,消弱了整体抗战的力量;达官贵人腐败滋生,政府官员侵吞外援,中饱私囊;另外在使用华援上也同样有这样那样的弊端。这些对抗战力量无疑是一种减弱。这些事实都说明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的对外经济举措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它对抗战的效用是无可置疑的;同时,消极作用也是都能看见的,它是国民政府在战后迅速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