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略》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xingde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逝世後,门人弟子相继将平时所记朱熹讲学语录整理刊印。《朱子语类》是现在普遍流行的一个语录版本,既展现朱熹的理学思想形成轨迹,亦反应了当时社会概貌。《朱子语类》主要由“五录三类”一脉发展而来。《朱子语略》则是单独一枝,且成书时间较早。《朱子语略》以简练为主,比起卷帙浩繁的《朱子语类》,能够更快地引领求学者进入理学之门。《朱子语略》也保留了许多其他朱子语录通行本未收录的内容,可为补充《朱子语类》未收录条目。  本文基於对《语略》和《朱子语类》全面校勘基础上,通过《语略》对《语类》进行版本与语言的考探,全书共分四章。  绪论回顾了二十世纪以来,一些前贤对《朱子语略》的研究状况,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详细介绍了《朱子语略》的版本刊刻情况,并且利用《朱子语略》自身的文本内容,对说法不一的编者身份进行辨析。  第二章仔细比勘《朱子语略》与徽州本、成化本系统《朱子语类》。  第三章利用统计学,生成图表,来考察编者选编《朱子语略》的内容和方式,由此可以看出该书的流行情况。  第四章通过《语类》和《语略》用词的对比,以及对一类概念聚合词语的考察,籍以反映当时的词汇面貌。这部分还辨析了“灵魂”一词的使用发展情况,试图从语言学角度考察这种“古羲用新词”的情况。  附录附上部分《语略》的校勘样稿。
其他文献
在无名氏的小说创作中,诗化与哲理相互交融。基于对生命自由的独特理解,无名氏在小说创作上走了一条“唯美”的艺术表现道路,为人们构筑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审美世界。生命终极意义
本文是对白先勇《台北人》和《孽子》这两部小说的一个比较阅读,重点是两小说对“台北”的不同叙述,即对台北城与人的叙述,论述企图呈现出白先勇对台北逐渐认同的过程。 绪论
对乌托邦的研究,前人已有太多研究论述,其中虽然褒贬不一,但平时提起时总是不乏那么一种“空想、不现实”的意思。追其由来,可能来自于莫尔的《乌托邦》中海市蜃楼的追求和世外桃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近十余年来学术界颇为关注的一个课题。本论文从三秦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它对秦地作家小说发生的影响。因着对三秦文化和文学独特
“文化身份”作为一个问题出现,一方面和特定时期社会、历史、文化的需求有关,一方面也和文化身份认同中产生的“焦虑”、“困惑”、“失落”甚至是“危机”感有关。文化身份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