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现代临床文献中所包含的内伤发热病病例信息的挖掘分析,归纳中医临床上内伤发热病的常见证候分型、辨证关键点以及遣方用药特点,总结其诊疗规律,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内伤发热病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内伤发热”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等平台进行检索,获得与“内伤发热”相关的期刊文献。人工筛选包含详细临床病例的文献,并将其中的临床病例信息录入Excel 2016。依据《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等对临床病例中的症状、中药名称等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Co-Occurrence(1.7)、UCINET(6.660)以及古今医案云平台(V2.0)的中药配伍分析模块等软件,通过频次统计、建立共现矩阵并进行可视化处理,对内伤发热病例中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型、方剂、中药组成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筛选获得符合标准的期刊文献936篇,从中提取出临床病例1469例。其中记录患者性别的病例共1450例,涉及男性657例,女性793例;记录患者年龄的病例共1443例,平均年龄41岁;记录中医临床症状526种,共出现14502次,涉及自觉症状181种,外显症状168种,舌象38种,脉象139种;记录中医证型的病例共1094例,涉及证型19种;记录西医诊断的病例共436例,涉及西医疾病70种;记录方剂195首;涉及中药425味。在气虚发热证病例中,记录患者性别的病例共211例;记录患者年龄的病例共209例;记录临床症状238种,高频的症状组合有“舌淡白-乏力”“不欲饮食-乏力”“乏力-气短”等;记录方剂31首;涉及中药171味,以补虚药和解表药为主;高频中药主要归脾、肺二经;高频中药组合有“白术-黄芪”“升麻-柴胡”“陈皮-白术”等。在阴虚发热证病例中,记录患者性别的病例共160例;记录患者年龄的病例共159例;记录临床症状209种,高频的症状组合有“舌红-脉细数”“舌红-口干”“脉细数-手足心热”;记录方剂41首;涉及中药226味,以清热药和补虚药为主;高频中药主要归肝、肾二经;高频中药组合有“牡丹皮-地黄”“鳖甲-青蒿”“知母-地黄”等。在痰湿发热证病例中,记录患者性别的病例共149例;记录患者年龄的病例共148例;记录临床症状239种,高频的症状组合有“舌红-苔黄腻”“口苦-苔黄腻”“乏力-不欲饮食”等;记录方剂37首;涉及中药235味,以清热药和利化痰饮水湿药为主;高频中药主要归肺、脾、胃三经;高频的中药组合有“苦杏仁-薏苡仁”“柴胡-黄芩”“豆蔻-薏苡仁”等。结论:内伤发热病的好发人群是青壮年群体,其常见临床症状有乏力、不欲饮食、神疲等;常见的证型包括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痰湿发热等;西医临床中的术后发热、产后发热、成人斯蒂尔病等多属于内伤发热病;临床中治疗内伤发热病多用补虚药和清热药,用药以“虚实兼顾”“标本兼顾”为特点,并注重对水谷、气机等通路进行疏导;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血府逐瘀汤等。气虚发热证的好发人群为青壮年女性群体;其临床常见症状组合有“舌淡白-乏力”“不欲饮食-乏力”“乏力-气短”等;临床中气虚发热证的治法以从气虚夹邪立论的甘温除热法为主;最常用的方剂是补中益气汤;重点中药有白术、柴胡、升麻等,常用的药对有“白术-黄芪”“柴胡-黄芪”“升麻-黄芪”等。阴虚发热证的好发人群为壮年女性群体;其临床常见症状组合有“舌红-脉细数”“舌红-口干”“脉细数-手足心热”等;临床中阴虚发热证的治法以滋阴养血,清透虚热为主;最常用的方剂有青蒿鳖甲汤、清骨散;重点中药有知母、牡丹皮、地骨皮等;常用的药对有“牡丹皮-地黄”“鳖甲-青蒿”“知母-地黄”等。痰湿发热证的好发人群为青壮年男性群体;其临床常见的症状组合有“舌红-苔黄腻”“口苦-苔黄腻”“乏力-不欲饮食”等;临床中痰湿发热证的治法以清热化湿、理气通滞为主;最常用的方剂有三仁汤、蒿芩清胆汤;重点中药有薏苡仁、甘草、滑石等,常用的药对有“苦杏仁-薏苡仁”“柴胡-黄芩”“豆蔻-薏苡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