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以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以及PGⅠ/ PGⅡ比值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并比较胃蛋白酶原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以及联合人工智能电子染色内镜(Fice)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全部患者行胃蛋白酶原普查,如发现异常者,即行普通胃镜检查,普通胃镜下发现可疑病变者(如溃疡、胃癌、息肉等)再以人工智能电子染色内镜+靶向活检,最后明确病变。根据组织病理学及胃镜检查结果,将受检者分为7组。胃溃疡组79例、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胃炎伴轻、中度瘤变)组138例、早期胃癌组22例、进展期胃癌组90例、胃癌手术治疗前后组59例、胃癌术后复发组16例、消化道其他疾病75例。确定胃良性病变的PGⅠ及PGⅡ、PGⅠ/ PGⅡ比值参考值范围,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比较慢性胃炎与胃癌,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胃癌术前术后PGⅠ及PGⅡ、PGⅠ/ PGⅡ的变化。结果胃良性溃疡组患者血清PGⅠ及PGⅡ相比对照组升高, PGⅠ/ PGⅡ比值降低(P<0.05)。慢性胃炎组相比对照组PGⅠ下降, PGⅡ升高,PGⅠ/ PGⅡ比值降低。胃癌患者血清PGⅠ及PGⅠ/ PGⅡ比值较慢性胃炎组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组相比PGⅠ及PGⅠ/ PGⅡ比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胃癌患者手术后PGⅠ及PGⅡ值均降低,PGⅠ/ PGⅡ比值升高(P<0.05)。胃癌复发时血清PGⅠ及PGⅠ/ PGⅡ比值亦升高(P<0.05)。结合FICE技术对早期胃癌早诊率达80%。结论确定以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的血清PG水平在不同程度胃黏膜病变的筛选价值,可作为大规模人群胃癌的普查手段,无创,便于推广;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可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