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二十世纪末由日本内镜医师发明的一种新型的、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该技术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EMR技术相比较,ESD技术具有可完整切除较大病灶、切除溃疡型病灶、提供完整病理诊断材料及预防复发等优点,为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诊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目的:本研究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对ESD技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进行分析,科学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2007年11月-2010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治疗47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其中术前病理活检证实,早期胃癌患者3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8例,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7例。结果:ESD平均时间84.72min,剥离病变平均直径2.76 cm。术中5例患者出血量较大,行热活检钳或金属钛夹止血。术中穿孔患者1例,穿孔直径约2-3mm,以金属钛夹钳夹封闭,内科治疗后复查内镜见穿孔愈合。术后迟发型出血患者1例,于手术次日行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术后穿孔患者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检证实早期胃癌患者3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6例。病理活检准确率为95.7%。第二部分:对34例ESD术后早期胃癌患者进行随访,定期门诊及内镜复查。ESD术后组随访时间为3年的早期胃癌患者7例,2年期患者12例,1年期患者9例,1年以下患者6例。随访观察内容包括有无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消瘦等)和内镜下表现两个方面。收集甘肃省武威市肿瘤医院和武威市凉州区医院同一时期外科手术后的早期胃癌患者44例,并进行随访及内镜复查。结果:随访患者中早期胃癌复发1例,6例患者存在1个月以上的消化道症状。外科组术后44例患者复查内镜未发现复发患者,2例患者复查内镜存在吻合口轻度狭窄表现,并有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症状。30例患者存在1月以上程度不等的消化道症状或内镜下异常表现。将二者的随访结果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对治疗早期胃癌并不比内镜治疗组治疗效果更好,内镜手术治疗方法与手术治疗方法在术后远期生存质量方面是有差别的。结论:1.ESD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新技术。2.ESD技术对早期胃癌的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效果相似。3.ESD术后患者远期生活质量优于外科手术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