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的在职消费是企业进行日常经营活动的必要支出,然而,当管理层依靠自身职权优势地位进行过度的在职消费,甚至是铺涨浪费时,在职消费就成为一种腐败行为。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反腐行动在全国上下开展的轰轰烈烈,“八项规定”的出台必然对国有企业的高管的在职消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面对“八项规定”,国企有两种应对措施:一是贯彻政策精神,切实缩减公款消费规模;二是,在不降低(或有限度降低)在职消费水平情况下,改变在职消费的科目归类,利用违规手段将在职消费计入非敏感项目,以规避外部监督。本文借助“八项规定”这一外生冲击,首先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八项规定”对国有上市公司在职消费费用支出的干预效果和费用归类操纵行为;进一步探究了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国有企业在职消费费用化率的变化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本研究为我国“八项规定”背景下反腐行动的经济后果提供了经验数据和理论支撑。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关于在职消费的成因及度量、企业费用归类操纵以及在职消费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第三章为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归纳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并提出研究假设。第四章是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检验了“八项规定”对国有上市公司在职消费费用支出、在职消费支出费用化率的变动情况和企业业绩的影响。第五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局限。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八项规定”出台后,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在职消费费用支出水平显著受到抑制。(2)“八项规定”实施后,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职消费支出计入当期管理和销售费用的比例显著下降。面对“八项规定”,国有企业存在费用归类操纵行为,在不降低或轻微降低在职消费的情况下,将在职消费计入非敏感性会计科目,以此来规避监管。(3)“八项规定”出台后,国有企业在职消费费用化率的降低并没有导致下一年度企业业绩的上升。表明“八项规定”实施后,国有企业可能通过操纵在职消费支出的会计科目归类,来部分规避“八项规定”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