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慢性紧张型头痛(chronic tention-type headache,CTTH)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针刺治疗为干预手段,以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制定MASS量表(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Acupuncture Sensation Scale,MASS)为真实针感评估手段,观察患者疗效期待值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及针感期待值与真实针感的相关性。方法:招募符合标准的CTTH患者110例,通过Brightech Clinic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CIMS)系统将患者随机分为深刺组与浅刺组,每组55例。治疗选取百会、双侧风池、太阳、合谷、太冲为针刺穴位。深刺组采取深刺,进针后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时间30min,留针期间共行针2次;浅刺组采取浅刺,管针进针至针尾与套管水平(约2mm),留针时间30min,留针期间不行针。治疗周期共8周,其中前4周,每周治疗3次,后4周每周治疗2次,每个患者共计治疗20次。针刺治疗前,使用针灸期待值评价表的条目2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期待值。条目2的题目为“您认为针灸对慢性紧张型头痛的疗效如何?”答案为:(1)疗效很好(症状改善75%以上);(2)疗效一般(症状改善50%~75%);(3)有一点疗效(症状改善25%~50%);(4)没有变化(症状改善0%~25%)。将症状改善50%以上者作为疗效高期待组,症状改善50%以下者作为疗效低期待组。治疗8周时比较疗效高期待组和疗效低期待组间头痛临床疗效指标,即头痛发作天数、头痛程度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头痛持续时间(h)的差异,以观察疗效高低期待值对针刺治疗CTTH患者疗效的影响。针刺治疗前,使用针灸期待值评价表的条目4评估两组患者的针感期待值。条目4的题目为:“您希望在针刺治疗过程达到怎样的针感强度”?通过测量患者在一条长度为10cm的标尺上标记出的针刺治疗时希望的针刺强度数值(理论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即可得出患者的针感期待值。通过MASS量表评估CTTH患者治疗时的真实针感,将针感期待值与真实针感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以观察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最后将针感期待值与患者基线期变量(如身高、体重、病程、头痛程度、头痛时间、头痛天数等)进行相关性分析,以观察针感期待值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10例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目前完成治疗共有90例CTTH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疗效高期待组76例,疗效低期待组14例。2.基线期数据分析提示:疗效高低期待组组构成比一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焦虑与抑郁评分、头痛发作天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h)等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针灸期待值评价表的不同条目两组比较提示,仅条目8,即“在您印象中,针灸治疗疾病的疗效如何”?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进一步验证发现,对针灸疗效印象不好的患者期待值是对针灸疗效印象好的患者期待值的0.851倍(P<0.05)。4.疗效高低期待组比较结果:治疗8周时,疗效高、低期待组头痛发作天数、头痛程度及头痛持续时间(h)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8周时,疗效高、低期待组头痛减少天数、头痛减少程度及头痛减少时间(h)亦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5.患者针感期待值与真实针感相关分析结果提示,二者存在正相关的关系(r=0.298,P<0.05)。针感期待值与患者基线期变量(如身高、体重、病程、头痛发作天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针感期待值仅与患者头痛程度和头痛持续时间(h)存在相关性(头痛程度r=0.218,P<0.05;头痛持续时间r=0.276,P<0.05)。通过GLM验证发现,针感期待值仅与患者头痛持续时间(h)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头痛时间每增加1分,针感期待值增加0.072分,但与患者头痛程度并不相关(P>0.05)。结论:1.疗效期待值的高低与针刺治疗CTTH的临床疗效不相关。2.CTTH患者对针灸疗效的印象越好,其疗效期待值越高。3.针感期待值与真实针感呈正相关,即针感期待越高,真实针感越强。针感期待值与患者头痛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即患者头痛时间越长,针感期待值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