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湿地植物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rmghgw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学者对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机理和处理方式做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不同的水生植物处理生活污水会产生不同的净化效果。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本研究采用静态水培的方法,研究了常见的芦苇(LW)、芦竹(LZ)、柳枝稷(LZJ)、小天使(XTS)、铜钱草(TQC)、绿萝(LL)、菖蒲(CP)等7种水生植物(2-3株/桶)静态水培、灭菌+水培、水培+硅藻土吸附剂对生活污水(6 L)的处理效果,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静态水培技术,将生活污水处理30天后,发现所选的7种水生植物对生活污水都有非常明显的净化效果,其中XTS对COD和BOD5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是77%和76%;LZ对TN和TP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为73%和60%;LZJ对NH3-N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是71%;LW对NO3-N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是58%。(2)生活污水灭菌冷却后水培30天,对COD和BOD5的净化效果最好的是XTS,去除率是75%和66%;LZ对TN和TP的去除率为65%和60%;LZJ对NH3-N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是45%;LW对NO3-N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是54%。与结论(1)对比得出:生活污水经灭菌+静态水培后,7种植物对COD、BOD5、TN、TP、NH3-N、NO3-N指标的去除率均低于未灭菌的处理,表明微生物会对生活污水产生一定的降解作用。(3)为了进一步净化生活污水,采用硅藻土吸附剂(1 g)对生活污水(100 mL)进行深度吸附。经吸附后,7种植物组别的TN含量由22.87-33.47 mg/L降低至10.37-14.06 mg/L;TP含量由5.61-6.52 mg/L降低至2.08-2.41 mg/L;NH3-N含量由12.25-17.43 mg/L降低至5.64-7.42 mg/L;NO3-N含量由6.22-13.20 mg/L降低至2.86-7.30mg/L;COD含量由84.07-144.41 mg/L降低至51.28-76.59 mg/L;BOD5含量由50.96-56.49mg/L降低至29.56-32.76mg/L。综上所述:采用静态水培、灭菌+水培、水培+硅藻土吸附剂3种方法处理生活污水,对污水中COD、BOD5、TN、TP、NH3-N和NO3-N等6种指标去除效果最好的是水培+吸附剂,且去除后污水中COD、BOD5、TN、NH3-N都达到了黄河流域(陕西段)第二类污染物排放二级标准。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一种14血清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酸沉淀法纯化工艺,以替代传统的苯酚抽提法。方法对建立的14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酸沉淀法中的氯化钙终浓度(0、50、100、200、400
目的:通过观察电子灸配合普通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高流速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收集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中医院针灸
用数学方法分析和推导双线区段内各种因素对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影响关系 ,给出旅客列车在多种不同场合下求扣除系数的数学模型和计算公式。设计了求双线区段旅客列车扣除系数
目的:观察电针胃经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大鼠胃粘膜的保护作用,从组织病理学、脑肠肽水平及血清、胃、肝、肾、延髓和大脑皮质代谢轮廓的变化
从2018年开始,湖北省黄冈市建设工程材料信息价中,加气混凝土砌块按材料名称、规格及型号分为5种类型,如何调整砌块材料价差,需要熟悉加气混凝土砌块材料及施工工艺,本文依据
主要对高速铁路区段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概括分析,简要概述了既有学者对高速铁路区段通过能力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将我国高速铁路从功能定位和运输组织模式2
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各部门和行业的共同努力。废水是一个重要温室气体释放源。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含碳(C)、氮(N)污染物的降解转化会伴随着甲烷(CH4),二氧化氮(N20)和二氧化碳(C02)等温室气体的产生和释放。此外,废水处理设施需消耗大量电力和化学品,也间接导致了 CO2排放。美国、欧盟等在这方面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中国的污水产量和处理规模居世界首位并且
选取武襄十铁路从武当山西—王家庄隧道出口、正线长8.3km的试验段,开展BIM技术在铁路航察、地质、线路、桥梁、隧道、路基、站房、四电、给排水、环保全专业的研究实践。首
本文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在深入研究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热矿水的含水介质,水动力场、水化学物和温度场的特征,划分了热矿水系统,探讨了热矿水的起源及形成机制。将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