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测是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的有效途径,兽类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评价的关键指示类群,而红外相机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兽类的调查与监测。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过渡区,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该保护区兽类调查物种记录多年未能更新,影响了对资源现状的评价。为调查评估太阳河保护区近年来哺乳动物多样性、分布和活动节律,以红外相机调查该保护区兽类,同时以样线法和访谈法辅助调查。2017年4月8日–2019年4月30日,以公里网格法布设红外相机,每个网格(1×1 km~2)布设1台,共布设红外相机40台,布设的生境包括7种生境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季节雨林、山地雨林),海拔在975 m~1579 m之间。通过27,051个红外相机日的调查,收集兽类独立有效照片3,278张。2018年4月–2019年12月,共调查42条样线,样线的平均长度为9.025 km。2019年7月15日–2019年12月6日,走访调查了72位受访者。主要结果如下:1.兽类物种编目获得野生兽类6目15科27种。记录到2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其中北豚尾猴为保护区新纪录。另记录到猕猴(Macaca mulatta)、豺(Cuon alpinus)、黑熊(Ursus thibetanu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水鹿(Cervus equin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巨松鼠(Ratufa bicolor)等10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此外,样线法调查记录到兽类17种,访谈法记录兽类26种。综合红外相机、样线法和访谈结果,目前保护区内分布的大中型兽类有30种。2.兽类多样性及分布兽类多样性指数如G–F指数为0.36,Simpson指数为0.64,Shannon-Weiner指数为1.48。相对丰富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RAI=53.14)和野猪(Sus scrofa,RAI=25.81)相对丰富度最高;猕猴、水鹿、豪猪(Hystrix brachyura)等相对丰富度在1–5之间;而北豚尾猴、亚洲象、黑熊等的相对丰富度最低不到1。不同生境类型之间,平均每台相机记录物种数最高的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7.44±1.22种);不同海拔范围内,以1400~1500 m海拔段平均每台相机记录物种数最高(8.31±0.84种)。在不同生境类型中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分布差异不显著(物种数:χ~2=5.284,df=6,P>0.05;Shannon-Weiner指数:χ~2=2.756,df=6,P>0.05),而均匀度指数差异显著(χ~2=12.546,df=6,P<0.05)。不同海拔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分布差异不显著(物种数:χ~2=6.431,df=6,P>0.05;独立有效照片数:χ~2=9.422,df=6,P>0.05;Shannon-Weiner指数:χ~2=2.348,df=6,P>0.05;Simpson指数:χ~2=5.213,df=6,P>0.05;均匀度指数:χ~2=11.489,df=7,P>0.05)。3.兽类的活动节律活动节律分析表明,同一目(科)内的物种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物种间活动节律呈现为中等程度的重叠,如水鹿和赤麂(重叠系数Δ=0.84,P=0.04)、水鹿和野猪(Δ=0.60,P<0.01)、赤麂和野猪(Δ=0.69,P<0.01)。通过此次调查,基本掌握了太阳河保护区大中型兽类资源现状,为后续保护区制定、实施保护计划及开展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提供了可靠的基础。结果表明,红外相机法是亚热带森林兽类调查的有效工具,但是传统的样线法和访谈法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综合运用几种调查方法有利于获得更全面的兽类种类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