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革命意识形态对作家创作的规约为基点,以百年上海书写和新时期之前的当代文学为参照系,重读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本文的问题意识是:作家对上海的想象是如何受到革命意识形态的规约的,文本自身又是如何突破这种规约,呈现出独特的面貌的。这正是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所在。与之相关,对于《上海的早晨》的文学定位问题以及新时期之前当代文学的历史评价问题,本文同时作出了或显性或隐性的回答。作为革命意识形态下的上海书写,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位于百年上海书写的中间环节,在城市文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全文分为四章,外加“绪论”和“结语”两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首先梳理了上海书写的两种范式,即分别以茅盾和张爱玲为代表的突出社会问题和日常生活的范式。其次,指出新时期之前当代城市文学规范与禁欲的处境。再次,梳理《上海的早晨》的研究现状,指出这部作品尚未被重视,对它的研究也还不够深入。最后,提出论题,并对本文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理念加以概述。
第一章对《上海的早晨》的历史语境进行了考察。首先,指出毛泽东社会主义改造观的激进发展。其次,在历史与文本的对照中,侧重于通过对一些大事件的描述,粗略地勾勒1949-1956年的上海轮廓。在周而复对历史的剪辑中,我们初步地看到了作者所受到的革命意识形态的规约。
第二章对革命意识形态规约下的上海群像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革命意识形态的规约,《上海的早晨》的形象谱系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在城市无产者身上,表现为个体欲望的被悬置;在资本家身上,表现为欲望的道德化修辞;在被“腐蚀”的干部身上,表现为批判面具下的欲望之舞。
第三章指出在革命意识形态的规约之下,《上海的早晨》呈现出矛盾和分裂的叙事特点:周而复运用了戏剧化的叙事手法,却并没有因此加剧小说的矛盾冲突;革命非但没能改造浮华,相反,两者之间呈现出并置的空间叙述特点;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成为城市新的主人,然而,人与城之间的关系却在表象的解放和妥协背后呈现出潜在的异己状态。
第四章指出在小说正式发表前后,作家所受到的革命意识形态的规约在程度上大不相同,因此,作家的修改表现出“为艺术”和“为政治”的不同诉求。作家在革命意识形态规约下所形成的革命的焦虑与浮华的暗恋相交织的创作心理,是其修改背后的深层原因。
结语总结全文,指出作为革命意识形态下的上海书写,《上海的早晨》位于百年上海书写的中间环节,在城市文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