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理论、模型与实证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zhang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旅游迈入度假时代、气候变化持续加剧的背景下,气候舒适性日益凸显成为影响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开展气候舒适性评价有助于深入理解旅游行为的动力机制、科学认识自然资源的旅游价值,对优化旅游市场供需结构、实现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气候舒适性评价模型/指数在1960年代完成经验模型-机理模型的转化后,现已进入通用模型-专门模型的发展阶段。就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而言,相关评价模型/指数也从引入通用气候舒适性评价模型发展到开发专门的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指数,并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现有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指数在理论、模型和应用上仍存在系列局限。理论上,现有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虽然已经突破通用气候舒适性评价模型仅关注“冷热”这一生理层面的局限,提出生理、物理、美学等三个层面的分析框架,但其在生理层面仅关注“冷热”、物理层面仅关注“风雨”、美学层面仅关注“云量”等3个维度,未能将雾霾、沙尘暴、雾凇等对旅游气候舒适性具有重要影响的气象事件和气象景观等纳入到评价模型中,这在理论框架上是不完备的。模型上,现有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指数在气象指标权重的确定上存在较强的“主观性”,虽然不断进行调整,但其有效性仍广受质疑。应用上,一方面绝大多数研究以气候“舒适度”替代气候“舒适性”,表征指标单一;另一方面,旅游气候舒适性研究一般就评价而评价,其评价结果的应用领域较为狭窄。故此,本研究从理论、模型和应用(表征指标和应用领域)上对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开展系统性探索,力图弥补上述“知识缺口”。在理论上,本研究将传统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的分析框架由“三层面三维度”拓展为“三层面六维度”,即生理层面考虑“冷热体感”与“呼吸体感”等两个维度,物理层面考虑“一般气象要素”与“特殊气象事件”等两个维度,心理层面考虑“本底气象景观”与“葩嵌气象景观”等两个维度,从而完善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在模型上,基于“三层面六维度”框架选取分项因子,引入投影寻踪等级评价模型(PPE)确定因子权重,并对“要素分等”和“体感分级”进行优化,通过“验证与比较”后,构建了一个适宜我国状况的改良旅游气候指数(Modified Tourism Climate Index,MTCI)。在表征指标上,基于基准期观测数据(1991-2020)期间全国744个基本(基准)气象站点的日值气象数据集和旅游气候舒适度(基础指标),计算了旅游气候舒适期(时间指标)和旅游气候舒适域(空间指标),并与基于历史观测数据(1961-1990年)和CMIP5全球气候模式模拟数据(2021-2050年、2051-2080年)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旅游气候舒适性的演化存在空间和季节上的差异,其中旅游气候舒适期总体上呈增加态势,并将在2051-2060年达到峰值,这也达成了“舒适度”“舒适期”和“舒适域”等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多表征指标的综合应用。在应用领域上,本研究基于“三层面六维度”理论基础和MTCI测算的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结果,通过“确定区划指标”“判定分区数量”“选定聚类算法”“分析区划边界”“拟定分区命名”的思路,提出了包括4个一级分区(北方夏季适游区、南方春秋适游区、青藏短夏适游区和西南四季适游区)和16个二级分区的全国首个旅游气候区划方案,拓展了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的应用领域。本研究研究对我国旅游气候舒适性(舒适度、舒适期和舒适域)季节差异和空间演化的多重分析,一方面,为旅游业供给主体(政府端与企业端)的市场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有助于我们因地制宜发挥气候优势(如避暑或避寒),打造有价值的气候旅游产品和气候旅游品牌;另一方面,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旅游供需响应(适应和应对),对引导旅游活动、发展度假产业以及改善人居环境等具有鲜明的指示意义。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就旅游气候舒适性的影响而言,对我国总体上利大于弊,虽然这对我们开拓国际和国内旅游市场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要注意到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是嵌入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之中的一个子系统,积极适应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是旅游研究和实践的责任所在。
其他文献
以柠檬酸废水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物,在不同pH值调控条件下开展柠檬酸生产废水剩余活性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研究.通过对发酵液挥发性脂肪酸(VFAs)、有机质、氮磷和污泥脱水性能的分析,探讨了柠檬酸污泥厌氧产酸机制.结果表明,pH≥10的碱性条件更有利于有机质的溶出从而促进VFAs的产生.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发现在恒定pH值下腐殖酸(HA)和富里酸(FA)会大量溶出降低VFAs的产量.初始pH=10是柠檬酸污泥
气候舒适指数是开展天气舒适度预报和旅游与康养气候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为了发展适于我国应用的天气舒适度预报和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基于前人关于气象要素与人体热舒适性关系研究成果,结合对我国天气气候特征和问卷调查数据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体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室外天气舒适指数(OWCI),其由白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湿度、风速及日照共5个气象要素对人体舒适性影响评价子项组合而成,并在湿度、风速和日照
基于1960年-2020年石泉县的日气象数据,利用黄金分割法构建人体舒适度指数进行气候舒适度分析,并利用通径分析探讨影响人体舒适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石泉县气候宜人,四季均有广义舒适日;广义舒适日数最多(154 d),分布于4月-10月份;冷不舒适日数次之(141 d),主要出现在1、2、3、11、12月份;热不舒服日数最少(70 d),主要出现在6月-8月;61年来广义舒适日数具有增加的趋势,
近年来,无人机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但随之带来的“黑飞”、“滥飞”问题也愈发严重。因而,对无人机进行有效的监管存在着紧迫性和重要性。相对图像、射频等无人机检测手段,基于声音的无人机探测成本低、功耗小,且近距离条件下的定位方便有效,因此在防御区域内部署声阵列对无人机进行监测是近距离条件下高效经济的互补方案。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分布式声阵列的无人机检测问题、定位问题和系统实现。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是传统媒体面临的时代课题。面对互联网内容纵向延伸、种类细分和深耕垂类的新趋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平台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以开设多样态垂类频道为根基,有效汇集总台优质资源、不断提升网生原创能力、深度推动高新技术运用、持续链接社会头部创作力量,逐渐形成品类丰富、健康向上、茁壮成长的互联网内容生态圈。本文对央视频以垂类频道为抓手打造内容新生态的路径和经验进行深入研
囿于“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未能提出解决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对话、构建全球秩序的理论与方法;以中国传统智慧为资源构建出的“文化冲和说”可与“文明冲突论”展开积极的理论对话,为应对当前人类文明、文化发展乃至全球治理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提供重要的理念。“文化冲和说”认为,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交冲”“激荡”,即动态的分化、演替、会合、互生的律动,会产生“激荡中的平衡力和创造力”,不同文
纪录片的真实性限制了纪录片摄制的技术条件和空间环境,就人物纪录片来说,需要在长期真实的摄像中通过对人物活动的真实记录和捕捉,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导演的创作意图,并向观众传递出纪录片的内在思想意蕴。纪录片的关键在于摄像对现实的拍摄和记录素材,就人物纪录片来说,需要摄像师能精准捕捉人物转瞬即逝的动作、情绪、表情等,从而更立体生动地呈现人物的形象气质。本文借助具体的案例,从人物的前期调研、视听语言的选
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逻辑。已有研究充分肯定制度优势及其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现实意义,但缺乏具体转化方法论证。受制度繁简、理解差异、环境变化等因素制约,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过程面临较大困难,主客体间信任关系成为最大变量。构筑于确定性物质基础之上的区块链信任超越技术范畴,广泛应用于金融、征信、扶贫等领域,为探寻"制度-效能"转化的"黑箱"路径提供依据。依托区块链信任机理
运动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结局的重要手段,坚持长期规律的运动可使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受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减少再入院率和病死率。本文对运动依从性现状、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依从性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