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际策略”这一术语最早由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一文中提出。它用于描述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犯错误的来源。1980年,Canale和Swain提出交际能力的组成模式。其中,他们认为策略能力就是学习者使用交际策略的能力,即“学习者由于某种原因或是自身语言能力的不足,在交际中遇到某种困难时运用一系列补偿性的语言或非语言手段的能力”(Canale &Swain,1980:30。作为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要素,交际策略对二语学习者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表明,有效的使用交际策略对于二语学习者弥补有限语言资源、避免交际失败和让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中国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在问卷和口语考试中对交际策略的使用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受试使用交际策略的差异以及影响受试使用交际策略的主要因素。本次研究包括量性与质性研究两部分。在定量研究部分中,笔者运用交际策略调查问卷对来自太原理工大学的125名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了调查。这125名受试参加了由太原理工大学举行的口语考试。笔者对受试的表现进行了录音以便记录受试在口语考试中使用交际策略的频率。在定性研究部分中,笔者访谈了20名受试以便了解影响交际策略使用的主要因素,其中10名受试来自高分组,其余10名来自低分组。本次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在问卷调查中,信息减缩和改变策略、在讲话中对意义的协商策略、求助策略和关注流利性这四项策略是受试使用最多的四项策略。关注准确性策略、非语言策略、信息放弃策略和尝试用英语思考策略是受试使用最少的四项策略。低分组受试使用信息减缩和改变策略以及母语策略的频率显著高于高分组受试。高分组受试使用目标语策略和尝试用英语思考策略的频率显著高于低分组受试。第二,在口语考试中,赢得时间策略和信息减缩和改变策略是受试使用最多的两项策略。非语言策略以及信息放弃策略是受试使用最少的两种策略。高分组受试使用目标语策略的频率显著高于低分组受试。低分组受试使用信息减缩和改变策略、赢得时间策略以及母语策略的频率显著高于低分组受试。第三,通过对所有受试在问卷和口语考试中使用交际策略的情况进行比较,笔者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发生在赢得时间策略和求助策略上。在问卷调查中,赢得时间策略使用频率排名第六;但在口语考试中,它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在问卷调查中,求助策略使用频率排名第三;但在口语考试中,它的使用频率排名第六。其他六项策略(在讲话中对意义的协商策略、信息减缩和改变策略、信息放弃策略、目标语策略、母语策略以及非语言策略)使用频率的次序并无显著变化。第四,影响交际策略使用情况的因素有六个:语言程度影响受试信息减缩和改变策略、母语策略、目标语策略、赢得时间策略和尝试用英语思考策略的使用。交际环境影响受试信息减缩和改变策略、母语策略、目标语策略、赢得时间策略、求助策略、社交情感策略、关注流利性策略以及关注准确性策略的使用。课堂语言学习环境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影响受试信息减缩和改变策略、目标语策略以及非语言策略的使用。任务类型影响受试目标语策略和非语言策略的使用。受试对成就策略和对母语策略的态度影响相应策略的使用。受试对成就策略知识技能的不足影响他们对成就策略(目标语策略、赢得时间策略、求助策略和非语言策略)的使用。本实验结果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在于:教师和学生都应提高他们对交际策略使用的意识。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成就策略并向他们提供怎样使用成就策略的范例。真实的听力和口语教材应被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作为交际策略使用的例子。应设计多种多样的交际环境让学生逐渐地适应交际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