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片中一种与Rubisco大亚基降解相关的蛋白酶的生化特性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rlxg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了小麦叶片中一种能够降解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大亚基的蛋白酶紧密结合于Rubisco的基础上,本文以小麦3E158(Triticumaestivum L.cv.3E158)叶片为实验材料,通过天然梯度凝胶电泳后切胶回收得到的Rubisco,应用SDS-PAGE分离鉴定蛋白质方法,主要研究了结合于Rubisco上的该蛋白酶在Tris-HCI和其他缓冲介质体系中降解Rubisco大亚基的生化特性,并建立了以人工合成底物(Boc-LRR-AMC)快速测定该蛋白酶活性的荧光检测方法。其主要研究结果简述如下:   1.在Tris-HCI缓冲液中电泳后切胶回收的Rubisco的大亚基降解   小麦粗酶提取液经过天然梯度(5%-10%)凝胶电泳后,通过切胶回收含有Rubisco的凝胶我们得到了纯度很高的Rubisco全酶。将这种Rubisco全酶在Tris-HCl缓冲液中40℃下保温处理1h后,就能发现产生了Rubisco大亚基的降解片段;当保温时间达到6h左右,至少可以观察到4条清晰的降解蛋白条带,其中包括有Zhang等(2007)在小麦暗诱导叶片粗酶提取液和叶绿体裂解液中发现的51 kDa降解片段;而这种Rubisco大亚基的降解现象可以通过预先对切胶回收得到的Rubisco煮沸3分钟后消除。因此,我们确认在切胶回收得到的Rubisco中存在一种能将Rubisco大亚基降解成数条不同大小片段的蛋白酶,而且该蛋白酶紧密结合于Rubisco全酶中。研究还发现,这种蛋白酶在10-45℃内都具有酶活性,在30℃以上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该酶活性逐渐增强,最适温度在40℃左右,60℃时该蛋白酶仍可以将Rubisco大亚基降解。不同蛋白酶抑制剂对该蛋白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丝氨酸型蛋白酶抑制剂AEBSF和胰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显著抑制该蛋白酶的活性,而PMSF和几种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能部分抑制该蛋白酶的活性,因此,该蛋白酶是一种需要金属离子的丝氨酸型蛋白酶。   2.在其他缓冲介质体系中电泳后切胶回收的Rubisco的大亚基降解   切胶回收的Rubisco在四种缓冲介质体系中的大亚基降解研究结果表明,该蛋白酶的活性在pH4到9之间受pH的影响不大,但在同种pH条件下的不同缓冲介质中该酶催化Rubisco大亚基的降解情况却迥然不同。以pH同为7.0时的四种缓冲介质:Tris-HCl,Na2HPO4-NaH2PO4,Na2HPO4-KH2PO4,Na2HPO4-Citric acid为例,在Tris-HCl缓冲液中该蛋白酶催化大亚基的降解作用最为显著,而在另外三种缓冲介质中大亚基几乎不发生降解。在pH7.0的缓冲介质Na2HPO4-NaH2PO4中,通过延长反应时间或者升高反应温度也无法使Rubisco大亚基产生于在pH7.0的Tris-HCl缓冲液中一样明显的降解蛋白条带。在使用pH7.0的Na2HPO4-NaH2PO4进行粗酶液提取和切胶回收得到的Rubisco溶液中,再加入不同浓度的Tris-HCl(pH7.0)保温处理后,出现有轻微的Rubisco大亚基的降解片段,但是没有发现与上述用Tris-HCl(pH7.0)缓冲液提取和切胶回收的Rubisco一样明显的大亚基降解片段,因此,我们认为,Tris-HCl对该蛋白酶还是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但是这种激活作用可能被Na2HPO4-NaH2PO4中的Na+抑制作用所抵消。接着,我们用Tris-HCl(pH7.0)缓冲液提取和切胶回收的Rubisco全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NaCl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当加入的Na+浓度小于100mmol·L-1时,Rubisco大亚基还是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降解条带,但是,这种降解现象随着Na+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当Na+浓度达到300 mmol·L-1时,基本看不到大亚基被降解的蛋白片段。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在Rubisco大亚基的降解作用中,高浓度的Na+起抑制作用。另外,根据该蛋白酶是一种丝氨酸型蛋白酶的实验结果,本文还创建了一种以人工合成底物(Boc-LRR-AMC)快速检测该蛋白酶活性的荧光检测方法,并就抑制剂、pH和Na+浓度对该蛋白酶活性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将该蛋白酶催化Boc-LRR-AMC水解的实验数据量化,其结果与大亚基降解的电泳分析图谱情况基本吻合。该方法可以简便、快速地运用于该蛋白酶的纯化和检测中。
其他文献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相互作用早期信号转导成为近年来共生体系研究的热点问题。共生信号转导研究中,苜蓿和百脉根两种模式植物部分关键信号转导基因相继克隆。对这些关键基因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揭示其相互调控因素,有利于阐明共生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酵母双杂交技术为搜寻信号转导基因调控因子提供了一条有利途径。离子通道蛋白POLLUX是共生信号途径上游的关键功能基因,其突变后,百脉根除不能结瘤外,生理上失去了钙离子振
底泥是湖泊营养物质的重要蓄积库,也是湖泊内源性氮磷的主要来源,底泥对于氮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一定条件下底泥中吸附的氮磷又会释放出来。因此,开展底泥对氮磷的吸附与释放的研
催化发光分析方法具有实验设备相对简单、信号响应迅速、重复性好、信号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关系以及无背景散射光干扰等一系列优点,受到了人们持续广泛地关注。作为一类固体碱催化剂,水滑石类纳米材料,具有碱催化活性位点高度可调的优点。本文利用其对催化发光体系进行辅助研究,开拓了催化发光分析技术应用的新领域。另外,合成了性质更为优异的水滑石负载金纳米催化发光传感复合材料,使得开发出的催化发光传感器成功地应用于低
本论文综述了目前锂离子二次电池各类正极材料的研发概况,提出了未来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方向。一是将现有材料制成纳米级正极材料,发挥纳米材料的独特优势,使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 二是积极努力研制新型高能材料,代替目前价格昂贵的钴酸锂材料。对应于正极材料的新的发展方向,论文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采用溶胶凝胶法-柠檬酸络合法制备超细LiMn2O4和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新型正极材料LiFePO4。为了制
Ni-Co-O复合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因为其具有价格低廉、电化学性能好、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对于Ni-Co-O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它的合成方法和电性能优化,但是对于合成该材料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却少见报道。因此,本文针对以NiSO4·6H2O、Co(NO3)2·6H2O和氨水体系合成Ni-Co-O复合材料的两个重要反应过程:共沉淀过程和热分解过程,进
传统粉体光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光生载流子传输能力弱、可见光响应差以及材料稳定性低等缺点,导致其光化学转换能力下降。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由于其层板可引入种类、比例可调的光响应活性组分(Ti, Zn),是一类能带、电子结构可控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本论文基于NiTi-LDH独特的结构及其光催化属性,将其与具有高速载流子传输性能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或Ag纳米颗粒复合,制备LDH基复合
细胞核的重编程可以通过将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卵母细胞,将体细胞和胚胎干细胞进行融合,以及向体细胞中转入几个转录因子例如Oct4,Sox2,C-myc,Klf4和 Nanog的方法实现,然而细胞核的
  本文在对国内外乙苯/苯乙烯工艺技术进行充分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国内工艺技术对原齐鲁苯乙烯装置进行改造和扩能的技术方案,为企业和国家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客观的
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抽穗期和株高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因此,研究这些性状具有非常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然而这些性状都是复杂的数量性状,同时受到多个主效和微效QTL的
化石能源的快速消耗使得当今世界对能源的需求更加紧迫,电化学储能是一种绿色环保,安全健康的能源形式,成为了人们研究的新热点。超级电容器和电池作为电化学储能系统中的佼佼者,已被大多科研工作者所认可,人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开发来提高超级电容器和电池的性能。影响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了相态,尺寸,结构等等。作为一种新型的有序排列结构,纳米阵列材料成为了电极材料的新选择。结构决定性质,优化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