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良恶性胆管狭窄的内镜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内镜治疗良恶性胆管狭窄的临床效果,初步建立良恶性胆管狭窄的内镜诊断和治疗的系列化方案。方法:选择2004年12月至2007年3月天津市南开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收治的223例良、恶性胆管狭窄患者,分别行B超、CT、ERCP、MRCP检查,分析各种影像学对诊断胆管狭窄的优势和缺点,确立良恶性胆管狭窄最佳诊断方法。对资料中117良性胆管狭窄患者分别行十二指肠镜和手术治疗,分为内镜治疗组(n=102)和手术对照组(n=15),观察两组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住院时间、患者术后镇痛次数、肠道功能恢复及早期并发症等指标。对106例恶性胆管狭窄中97例患者成功行十二指肠镜姑息性治疗,观察内镜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评价ENBD、ERBD、EMBE三种不同内镜治疗方法治疗恶性胆管狭窄梗阻的疗效,对ENBD、ERBD、EMBE治疗恶性胆管狭窄进行生存时间分析。结果:十二指肠镜检查成功199例,成功率为91.7%。B超、CT、MRCP、ERCP诊断正确率为78.4%、86.1%、91.8%、95.5%。联合B超+CT,B超+CT+ERCP,B超+CT+MRCP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5%、97.3%,91.5%。良性胆管狭窄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0.3%,患者术前、术后第1、2w肝功能自身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性差异,但术后疼痛程度,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内镜治疗优于手术治疗,两者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别(p<0.05)。恶性胆管狭窄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1.5%,术后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ENBD、ERBD、EMBE三种内镜治疗有效率为80%、85.7%、94.9%。三者有显著差异(p<0.05)。97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3.84月,其中ENBD组5例,平均生存时间3.3月、ERBD组14例,平均生存时间5.43月、EMBE组78例,平均生存时间15.82月,生存时间三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结论:B超,CT可作为胆管狭窄诊断筛选的可靠方法。MRCP为无创性检查,可作为诊断良恶性胆管狭窄首选方法,但在胆管狭窄的病因诊断上尚不能完全取代ERCP,尤其胆总管下端及十二指肠乳头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十二指肠镜检查是诊断良恶性胆管狭窄诊断的金标准。联合应用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率。B超+CT+ERCP是诊断胆管狭窄的最佳方法。但对于高龄、有内镜禁忌或内镜失败的患者可选择B超+CT+MRCP方法。内镜治疗良性胆管狭窄具有微创,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胆道内支架尚不能替代手术治疗良性胆管狭窄,对内镜失败或内镜治疗不满意者,应行手术治疗解除狭窄梗阻。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胆管狭窄的内镜治疗是一项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EMBE的生存时间明显优于ERBD、EN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