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垄断法中的转售价格维持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ng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售价格维持指某一商品上下游的生产者与分销者或分销者之间约定,在将商品转售与第三方时,商品的定价受到一定的限制,否则上游交易方将采取经济制裁手段。转售价格维持行为属于反垄断法规制的对象,但其理论发展并不像民法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作为市场中大量存在的经济现象,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在经济学界和法学界间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法对待转售价格维持也没有形成一致性的做法。本文通过对转售价格维持的理论和案例的梳理,试图重新解释“限制竞争”的含义,指出我国现行反垄断执法司法存在的一些不足。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反垄断行政执法和司法审判中出现的典型案例,梳理了各案例中对转售价格维持的规制思路。作者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我国行政和司法存在不同分析路径的结论。我国的行政执法主要通过形式分析,实质上推定了转售价格维持的违法性;而司法案件树立的裁判原则和反垄断法司法解释要求必须论证转售价格维持的反竞争效果,实质上是突破了《反垄断法》原文的立法意图。并由此引出学界对转售价格维持竞争效果的争议,指出现有转售价格维持规制范式存在的弊端。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学理论对于垄断认识的变迁以及对转售价格维持的不同理论分析。古典主义经济学得出了垄断降低效率的论断,而新制度经济学派则将竞争者数量与垄断的概念区分开来,并指出传统的分析忽视了现实情况的约束条件,最终得出了错误的垄断分析范式。对于转售价格维持行为的经济效果分析,存在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将转售价格维持解释为提高经济效率的一种手段,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与攫取垄断利润之间存在联系。第三章作者通过案例事实的总结,认为转售价格维持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商品流通的“搭便车”行为,以维持品牌的销售投入。作者对几种转售价格维持行为根据行业性质进行了分类,并通过对家电销售、眼镜零售、医疗销售等几类企业财务数据,对其销售模式从转售价格维持的角度展开分析。第四章对比了美国和欧盟在规制转售价格维持行为的发展趋势、所适用的基本原则及分析框架。美国在转售价格维持规制路径上,总体经历了从根本否定到二元分析范式的转变,其分析框架建立在诉讼双方各自证明其行为促进或限制竞争效果的举证责任之上,并最终由法官裁量判断。欧盟虽将部分纵向限制列入集体豁免的范畴,但始终将转售价格维持视作“核心限制”,必须个别审查确认其积极效果才可例外豁免。第五章作者指出,我国对于转售价格维持的认识和实践经验远不及欧美国家,在规则的细化制定上也有所不足。但后发不意味着劣势,世界竞争法的发展历史不过百余年,我国竞争法学界应跳出固有规制路径,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保护市场自主行为,将关注重点放到行政对市场的介入上来,以实现后来者居上的优势。
其他文献
目的:对治疗直肠癌的手术方式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
本文使用2010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四季度海西消费者信心指数数据,通过时序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对经济类综合指数中的各项二级指数序列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指数序列
移动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我们有目共睹,伴随着越来越先进的移动设备的出现,移动感知和众包思想相结合产生了新型的物联网感知模式,即本文所讲的移动群智感知。当前,移动群
目前对于汽车电子零部件来说,产品在市场及最终客户端的质量表现是赢得市场的重要环节。转向角度传感器作为汽车电子的重要零部件之一,研究其早期失效原因及其改善,能有效的
近年来,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移动群智感知网络已经成为网络学科研究的热点。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如何采用更好的激励机制激励用户,如何筛选更优的参与者,如何提高数据质量等,
本报告是《页岩裂缝渗透性研究》的翻译总结。作为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石油勘探类英语具有科技英语中专业性、客观性、准确性等显著特点。因此,对非该专业的翻译人员而言,要
本文针对宏观经济研究中传统小规模VAR模型存在的信息不充分问题,构建了包含21个宏观经济变量(样本起止时间为1997年1季度至2016年4季度)的高维BVAR模型。本文采用符号约束识
外资并购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特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外资的速度和数量迅速增长,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助力的同时,也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引进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的主体,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发达国家纷纷建立教学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英国法律教育制度源远流长,因其绵延六七百年的学徒式的培养方式而独具特色。但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巨大变革所出现的法律职业人才的稀缺、学徒式的培养方式难以为继,而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