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及围产儿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发生于妊娠34周前的PE被称为早发型,其发病早,进展快,并发症多,母婴结局较差,只能通过终止妊娠达到治愈。但过早终止妊娠使围产儿存活率明显降低。目前认为,在保证母婴安全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当的期待治疗延长孕周,以改善围产儿结局。目前PE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子宫螺旋小动脉重铸不足、炎症免疫过度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氧化应激损伤等有关。目前普遍认为子宫螺旋小动脉重铸不足是PE发病的关键。另外也有研究表明PE患者可因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抗凝因子缺乏等原因,呈现病理性高凝状态,从而导致不良妊娠结局。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作为一种抗凝剂,有研究认为,其可通过抗凝作用改善PE患者的母婴结局,且在妊娠期应用安全性较高。所以近年来LMWH被广泛应用到PE的预防与治疗中。但随着对相关机制研究的深入,有研究发现LMWH除了具有抗凝、抗血栓作用外;还可通过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胎盘滋养细胞增殖与凋亡等,提高胎盘血流灌注,改善PE患者的母婴预后。既往研究显示,早发型PE患者再次妊娠时于孕12~16周开始应用LMWH,可降低PE的复发率,延长孕龄,改善母婴结局。这表明LMWH的预防性应用对早发型PE有益。但临床中仍有较多早发型PE孕妇在确诊前未预防性应用LMWH。所以在早发型PE诊断后,LMWH的治疗性应用是否有效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对48例早发型PE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探究LMWH治疗早发型PE的临床价值,从而加深我们对LMWH治疗早发型PE的临床疗效的认识,为早发型PE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终止妊娠的早发型PE患者的临床资料95例。按早发型PE确诊后、终止妊娠前是否应用LMWH分为LMWH治疗组(48例)和常规治疗组(47例)。由于多数随机对照研究中,均要求LMWH的应用不低于1周,所以本研究按照LMWH使用时间是否超过1周,将LMWH治疗组分为LMWH应用时间≥7天组(22例)和LMWH应用时间<7天组(26例)。患者入院前均于我院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确诊为PE后规律应用降压药并定期监测血压及尿常规。由于个体间依从性、经济文化水平、病情进展快慢的不同,不同患者的LMWH的应用时长存在一定差异。部分患者LMWH的应用开始于门诊确诊PE后,其余患者均开始于收住入院后。当患者病情进展、存在住院指征时经门诊收治我院。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产科护理及药物干预,具体措施为:常规治疗组给予休息、镇静、解痉、降压等治疗,并密切监护孕妇及胎儿状态,积极给予对症处理;LMWH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或继续应用LMWH,并于终止妊娠前12~24小时停用LMWH。记录各组患者分娩孕周、妊娠延长时间、母体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心功能不全、胎盘早剥、HEELP综合征、胸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肝肾损伤等)、新生儿Apgar评分(1分钟、5分钟)、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及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等临床资料。结果1.LMWH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分娩孕周、妊娠延长时间、母体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心功能不全、胎盘早剥、HEELP综合征、胸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肝肾损伤等)、新生儿Apgar评分(1分钟、5分钟)、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及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LMWH应用时间≥7天组与LMWH应用时间<7天组比较,分娩孕周、妊娠延长时间、母体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心功能不全、胎盘早剥、HEELP综合征、胸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肝肾损伤等)、新生儿Apgar评分(1分钟、5分钟)、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及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LMWH应用时间≥7天组、LMWH应用时间<7天组分别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分娩孕周、妊娠延长时间、母体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心功能不全、胎盘早剥、HEELP综合征、胸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肝肾损伤等)、新生儿Apgar评分(1分钟、5分钟)、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及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早发型PE患者确诊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LMWH,不能延长妊娠时间,未改善母体并发症及胎儿不良结局。2.在临床实践中,早发型PE患者的LMWH应用时长存在差异,但应用时间的长短可能对LMWH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均未明显改善母婴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