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对牵引下患者主动进行抗阻后伸法运动(即在牵引时颈部后伸主动抗牵引力运动),与传统颈椎垂直牵引方法治疗眩晕型颈椎病疗效进行比较研究,探索临床牵引治疗眩晕型颈椎病的最佳方式,以便获得更加明显的临床疗效。 方法: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级甲等医院)骨二科(脊柱病区)及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三级甲等医院)骨一科门诊病人中,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运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牵引下抗阻后伸法运动)30例,对照组(传统垂直牵引)30例,两组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x线颈椎弯曲度、TCD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价抗阻后伸法治疗眩晕型颈椎病是否具有优势。 结果: 1、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眩晕及颈肩痛的症状(p<0.05),但在总疗效及改善主要症状眩晕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后的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速、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间治疗前的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速、平均血流速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速比较具有统计许意义(p<0.05),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两组治疗前后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方面(C值)与前比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牵引对改善颈椎生理曲度优势明显。 结论:通过对上诉结果分析,牵引下抗阻后伸法运动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在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总体疗效上优于传统垂直牵引法,在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方面也具有其优越性,两组牵引方式在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方面不分伯仲,只能说明牵引能改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综上可知,牵引下抗阻后伸法运动在治疗眩晕型颈椎病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大量推广。此方法疗效显著,其起效机制可能是重建颈部生物力学平衡,解除了相关组织对椎动脉的激惹,进而明显改善其循环,恢复脑血供,利于眩晕症状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