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受此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这一现象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多方面研究了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但是,从现有文献来看,相关研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货币异化的内涵界定不清晰、不全面;二是忽略了货币异化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忽视了货币异化对金融危机的作用机制;三是缺乏合理测算我国货币异化程度的方法。基于此,本文重点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明确界定了货币便于交易的本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全面准确的给出货币异化的内涵。同时,深入分析了货币异化的表现、原因及其结果。研究发现,货币由交易媒介异化为政府达成政策目标的工具、被交易对象、投机工具,是货币异化的三大表现。三种表现各有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另外,货币放大和货币消失是货币异化的结果。第二,从货币异化引发金融危机的六个阶段,探讨了货币异化对金融危机的作用机制。即:货币异化——房地产价格飞涨——投机行为出现——货币放大、房地产市场泡沫——货币消失、货币流动性不足——金融危机。三是借助货币需求函数,率先设定货币异化指数模型,厘清了我国的货币异化程度。通过实际测算,结果发现:1988-1994年间,我国货币异化指数非常之高,其根源在于政府超发货币以弥补财政赤字;由于我国在1994年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超发货币以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因此1995-2000年间的货币异化指数明显下降;2001-2010年间,我国货币异化程度又开始逐步回升,究其原因,是受我国的汇率制度约束,政府被动发行货币而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