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句法比较与翻译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hu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种符号转换过程,该转换过程必然会涉及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对比分析活动。双语之间的比较与对比研究可以为建立更科学有效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提供依据。句法是语言的一个重要层面。本文试图从句法层面对英汉互译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英汉句法之间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探讨英汉双语转换的规律。 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语言共性理论研究。文章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符号学、乔姆斯基的语言观、生理学和心理学以及儿童语言习得等多个角度探讨语言共性。语言共性研究目前已成为语言学界和翻译界的热门研究课题,绝大多数语言学家和翻译家都承认语言是有共性的,所有语言都受某种普遍原则的制约,语言间的差异在这些普遍原则所允许的范围内存在。语言的共性足本质性的、核心性的,而个性则足非木质性的、边缘性的。英汉语虽属不同语系,但仍有许多共同特点,特别是在句法层面,其共性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英汉句法共性研究对构建翻译理论、确立翻译标准、评价翻译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章主要进行英汉句法的共性比较以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五类谓语动词作为划分句型的切入点,英汉两种语言在基本句型的自然语序上存在着一致性,可以认为都有五个基本句型:SV、SVC、SVO、SVoO、SVOC。英汉语中有些句子因为语法或修辞的需要,不是以基本句型的结构出现,而是以变式句型,即倒装结构出现。英汉语在变式句型方面也有一些共同之处。英汉语在存在句、被动句方面也体现出某些相同的特点。上述共同特征英汉转换时很多情况下均可做到基本对应。 第三章论述了语言差异的理论基础。从语言与民族、文化、思维、哲学思想的关系以及语言的社会性等方面探讨语言不同表达方式的原因。西方民族崇尚个性,汉民族强调整体意识;在思维模式上西方民族重概念、忌笼统,重分析、轻综合;汉民族则重综合、轻分析,重意会、轻言传。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英汉句法的差异充分体现了不同的民族精神特征。 第四章对英汉句法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与英汉翻译实践结合起来。英语和汉语句法的本质差别是汉语以意合为主,注重隐性连贯,多靠主体理解句子的结构组织;英语则以形合为主,注重显性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英语常用物称表达法,而汉语多用人称表达法;英语常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多用主动语态;英语倾向尽量避免重复,多用替代、省略,变换等表达方法,而汉语多用重叠、反复、对偶和排比等表达方式;英语长句多用并列连词、从属连词、插入成分等方法展开,而汉语长句多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隐含逻辑顺序展开。在英汉双语转换中,我们应当根据上述不同的句法特点,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事翻译工作。 总之,通过对英汉句法的共性比较和对比分析,可以对英汉浯的句法特性有更具体、更清晰的认识。在翻译实践中,遵循英汉语句法规律,求同存异,按照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的原则,寻找最佳对应规律,无疑对提高我们的翻译质量会大有裨益。
其他文献
广告伴随着商品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广告语言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普及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言语类型,它的出现和发展变化为语言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尤金·奥尼尔是二十世纪世界剧坛上的一颗璀璨的巨星,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开创者。奥尼尔和他的剧作,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备受世人关注。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一共写了五十部
“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是《党章》对共产党员的根本要求。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人就是为人民,唯一的宗
“客观报道”是中外新闻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说它是一种理念,有人仅把它当作一种写作手法,更有人从根本上怀疑它的存在。本文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从语言学角度研究
报纸言论版的独特之处已经吸引了广大新闻工作者和西方修辞学研究者的兴趣。近年来,中国的对外传播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仍然处于西方国家主导的言论环境中。在西方社会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界,被认为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文体大师之一。多年来,他的唯美思想、他的道德意识、以及他的创作风格和技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