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RS、GIS技术、空间数据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对金华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扩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首先运用最近邻指数、Ripley’s K函数和重心迁移模型对金华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从金华市9个县(市、区)行政区划的角度,对金华市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阐述;从自然因素(高程、坡度)和区位因素(道路、河流)两个方面,对本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进行景观格局变化微观特征分析;最后应用计量学方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对金华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Ripley’s K函数和最近邻统计量分析表明:金华市农村居民点在聚集的背景下,其聚集程度慢慢下降。即空间分布呈扩散模式逐渐明显。表明农村居民点聚集的同时,也呈现出向各个方向辐散扩张的趋势。即集聚态势与扩张趋势并存;通过重心迁移模型分析可知,金华市下辖的9个县、市、区内的农村居民点的重心都存在位移的现象,最大位移距离达到33km。(2)通过景观格局方法对金华市农村居民点进行景观特征分析。1983-2015年间金华市农村居民点的面积(CA)呈不断增加趋势。其中2005-2015年农村居民点的面积(CA)净增加6993.36hm2,与1983-1995年和1995-2005年两个时段相比增速放缓。斑块面积标准差(PSSD)从2.355上升到10.160。最大斑块指数(LPI)从0.223上升到0.828。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展显著。同时金华市农村居民点聚集度(AI)从80.509上升到84.606。表明农村居民点景观连接度越来越高,邻接性越来越强。平均斑块分维数(FRAC__MN)从1.038上升到到1.058,农村居民点分形不明显,破碎度较低。(3)从金华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自然因素来看,海拔低于100m的地形区内农村居民点面积(CA)占50%以上。2015年最大斑块指数(LPI)为1.383,斑块面积标准差(PSSD)为10.52,说明农村居民点规模差异较大。聚集度达到84.79,反映出海拔低于100m的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较为密集。坡度在0-10°之间的农村居民点面积(CA)占整个金华市的95%,农村居民点数量(NP)占整个金华市的85%,可见金华市农村居民点分布坡度指向性明显。(4)从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区位因素来看,河流缓冲区500m内的农村居民点面积(CA)所占的比例占50%以上。0-1500m之间的3个缓冲带中各项指标逐渐减少,在150-2000m区间内,斑块总面积(CA)、斑块密度(PD)以及斑块平均面积(MPS)呈上升趋势。即伴随着距离河流越来越远,河流的影响作用慢慢下降。从道路缓冲区分析来看,0-500m的缓冲带所占的居民点数量比例与500-2000m缓冲带所占的比例相持平。此外,距离道路越远,农村居民点面积(CA)越小,居民点斑块个数越少,居民点越分散。表明道路对于居民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作用。近年来农村居民点趋近于道路分布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这与研究区内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有一定的关系。(5)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金华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扩展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居高不下,引起农村居民点向外围扩展,甚至出现新的居民点用地;研究区农村具有较浓烈的宗族意识和婚姻因素的影响会对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带来影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政府提出农村现代化的目标,积极对农村土地进行整理、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优化。